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游话题] 这个地方武汉人从小听到大,很多人却选择了三过大门而不入...

[复制链接]

1330

主题

1603

帖子

4984

积分

大学四年级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49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3:5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武汉,有这么一个地方,几乎所有外地观光客都会将它列入到“武汉必去”之地,但你要问起本地人,他们往往嗤之以鼻:“那里?没莫玩头啊!”

说到这里,也许你马上就猜到这地方是哪了。

没错,它就是许多武汉人三过大门而不入的黄鹤楼。

端午将至,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外地人,编编将这次的散心出行地点定在了黄鹤楼。

一边武汉本地的同事听到我要去黄鹤楼,立马好心制止:“别去了吧!那里真的不好玩!”问她是不是去过,同事却说:“我经过了好多次,但从没上去过。”

从没上去过,却说不好玩。想必许多人也是在这样口口相传的并不靠谱的“劝告”中,决定将这80块门票钱省下,去其他“更好玩”的地方。

但偏偏我不信这个邪,你让我不要去,那我就偏要亲自去看看这个黄鹤楼到底有多么的“不好玩”。

入园

黄鹤楼的出入口很多,我选择从南门进去,因为那里有刻着“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石碑,作为一名标准观光客,凸显旅游分量和逼格的游客照怎么能少。

进门,买票,成人票80块钱一张,老人学生是半价票40元。早上8点就开始售票,晚上6点停止售票。

上午9点,来游玩的人还并不多,游人三三两两地买了票进去。

一群初中生被老师带领着来参观,齐耳的蘑菇头一个接着一个,煞是可爱,我忍不住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的班主任回去后不要让他们阅读并背诵《黄鹤楼》全诗,或是写一篇800字的《黄鹤楼游记》。

进入院内,最先看到的就是一汪碧绿的池水,一边的导游正在为游客讲解,原来这里叫做“鹅池”,传闻书圣王羲之喜爱养鹅,这池子便是依照这传说而建。

沿岸的廊庭里,全是文人雅士的书法作品,一笔一划都遒劲有力。我一贯相信“字如其人”这个说法,看着这飘逸的字体,不由得感慨下笔者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潇洒自如!

沿着回廊往前走,就到了“奇石馆”,各类纹理错综复杂的石头摆放于此,浏览一圈,倒觉得平淡无奇,类似的展览太多了,的确激不起人的兴致。

奇石没有吸引到我,倒是旁边跑着跳着的小男孩令我驻足,偌大的场馆内,全是他高声念出的古诗词:“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小学也背过,当时读来只觉得韵脚合适朗朗上口,如今真的站在诗中的场景里,仿佛真的能穿越时空,触摸到诗仙当时的心境。

再往前走就能到黄鹤楼主楼,但我决定原路折返,去看看园子里10点准时开始的编钟表演。

表演的地点在落梅轩,乐队将用66件仿随县曾侯乙墓编钟为大家演奏真正的“八音和鸣”,10点半刚好是第一场。按照贴出的告示,每过一个小时才会再次开演,全天只有六场,想看的人一定要算好时间。

编钟的音色低沉浑厚,在演播厅里久久回荡,身着汉服的演奏者们不紧不慢地将一个个音符敲出,带我们回到那古老神秘的春秋时代。

登楼

从落梅轩出来,沿着楼梯往上走,便能到今日游览的重头戏——黄鹤楼主楼了。穿过层层浓密的树林,已能看到楼顶露出的尖尖一角。

通往主楼的路上,会看到“米芾拜石"的青铜像,传说这位宋朝的大书法家,爱石成魔,看到一块奇丑无比的巨石,却还将它当作珍宝,甚至与它称兄道弟。

米芾的手势是典型宋朝的行礼方式——左手握右手,被称为“吉拜”,象征着平安吉祥。雕像旁的游客也纷纷模仿起铜像上的手势,盼着沾沾吉利。

再往前走,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每次乘坐地铁六号线,通过过江隧道时,广播里总会吟唱这句诗。那时崔颢登上黄鹤楼,看着眼前烟波渺渺的江面,感叹着不知家乡今何处。而如今,若他还能再登上这黄鹤楼,看到此时江边的景象,又会作何感想呢?

石碑的对面就是搁笔亭,所谓“搁笔”,是指诗仙李白来到黄鹤楼,本打算题诗一首,抬头却看到崔颢的真迹,不由得为之折服停笔。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文人雅士之间的惺惺相惜令人动容。

一路感受着文人骚客的浪漫多情,终于来到了黄鹤楼脚下。“楚天极目”四个大字高高地挂在上头,令人期待着顶楼的大好风光。

黄鹤楼一共有五层,实际上是九小层。“九”在古代寓意十分吉利,象征着“天长地久”、“九五之尊”。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

第二层的主题为“历史”。厅中展示着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黄鹤楼的仿制模型。清代黄鹤楼的楼顶,至今仍保存在园子里。

第三层楼的墙面上是唐宋时期13位文化名人的陶瓷画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其诗词分列左右。

到达第四层楼后,导游提醒我们看看楼下的建筑物——“千年吉祥钟”。在楼下看时,目光都集中在那口大钟上,而站在黄鹤楼上向下望,才发现那造型,像极了“春天”的“春”字。

顺着环形楼梯一层层往上爬,人也转得晕乎乎的,仿佛这一圈圈向上的阶梯,真能把人带入到过去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世世代代。

上到黄鹤楼最高的第五层,终于能把武汉尽收眼底。远处的长江大桥横跨南北,京广铁路从下面呼啸而过。

在外地读书时,每每坐火车回家,途径长江大桥,车内的人总是会簇拥到窗边,对着窗外的江面指点一番:“看啊!这就是长江大桥,下面的江水很壮观吧!”

往东边看过去,楼顶上一片蓝色瓦片的地方就是积玉桥。

曾经,积玉桥有林立的教堂,历久的医院,异域风情的西洋小楼,独具特色的江夏民居,阅尽沧桑的古旧城墙,是武汉不可多得的人文雅致之地。

再往东,可以看到建设中的武汉绿地中心,这座设计高度达610米的大楼将刷新江城楼宇的新高度,每天都有人关心着它的建设最新进度,据说现在已经突破到510米。

远处的鹦鹉洲长江大桥似一道彩虹横跨长江,作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它的建成是许多武汉人的骄傲。

游人

入园之前,太多人告诉我黄鹤楼“没意思”,“不好玩”。本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我真正走进这里,却发现身边不乏心满意足的身影。

相伴登楼的老夫妻,丈夫可能腿脚不好,走路一瘸一拐的,一边的妻子一面小心地搀扶着他往上走,一面用温柔的声线向他介绍路过的每一个景点。

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在“千年吉祥钟”下留下珍贵的合影,从此,他们之间的情谊也与黄鹤楼悠久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深埋于绿树葱葱的蛇山之上。

写得一手好字的外地游人,在黄鹤楼上执笔泼墨,一幅“宁静致远”,道尽内心万般豪情。

一对头发已经花白的爷爷奶奶,依偎着站在城楼上。年事已高的他们,是乘坐楼里边的直达电梯上来的。

爷爷奶奶是武汉本地人,这大概不是他们第一次登楼了,至于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大概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只听见他们指着楼下的出入口,说着:“现在大家都不从以前的口子进来了。”

第一次来黄鹤楼的外地小姑娘,只想赶紧与楼下的壮丽景致来一张合影,拿着手机左拍右拍,为了寻找一个最佳角度,手机端多久也不嫌累。

娶了武汉媳妇儿的外国小伙一家人,看着投币望远镜下的武汉一角,久久不愿离开,嘴里不断感慨着:“amazing~”

从黄鹤楼下来,便能看到两边的瞰川亭和揽虹亭,娇滴滴的紫薇花开得正艳。

沿着被绿林包围的小路,穿过紫竹苑的门,便能到达进来时的南门入口。

至此,我的黄鹤楼之行也就圆满结束了。

这的确不是个“好玩”的地方,但若不来这儿,我不会看到城楼上美丽的武汉全景,不会听到华丽复古的编钟表演,不会感受到千年前文人雅士在此作诗的闲情雅致。

本就不是单纯的游乐场所,用“好不好玩”的标准来要求它未免有失偏颇。但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眼中的黄鹤楼是怎样的呢?

请你亲自,亲身,亲眼去感受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