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咵天杂谈] 武汉过江故事:从火车轮渡到地铁2号线。武汉地铁2号线:见证过江四分钟的奇迹

[复制链接]

69

主题

162

帖子

370

积分

小学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23:5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南汉子 于 2016-11-5 23:52 编辑

武汉长江大桥
  2012年12月28日上午10时10分,一个吉利的时间,一列点缀着梅花红的地铁列车,在距江面46米的地下,从长江北岸的江汉路站驶向武昌的积玉桥站,首次穿越万里长江。4分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瞬间穿过了浩浩长江天堑,武汉人过江时间越来越快。
  文/本刊记者 徐丹  摄影/汪念龙
  99年前,粤汉火车轮渡码头建成,一列火车依靠轮渡过江要耗时2到3个小时。
  60年前,长江上只有轮渡运行,人们过江需要1小时。
  50年前,长江大桥通车,过江骑自行车需要15分钟。
  5年前,长江隧道通车,开车过隧道只用5到10分钟。
  2012年,地铁再次将长江两岸的距离缩短,过江仅需4分钟。
  轮渡:从喧嚣到落寞
  江城冬日,从长江二桥的武昌桥头俯瞰,杨园方向一条锈黄残缺的铁路线绵延数千里,在江边淤泥的掩盖下若隐若现,寒风中伴着杂草的落寞,石墩却坚固依然。很多老武汉人也渐渐遗忘,这里曾经喧嚣繁盛,这就是曾经的粤汉火车轮渡码头旧址,它开启了近一个世纪前武汉人最早的过江往事。
  回望历史,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通车,从广州黄沙出发,历时44小时后终抵武昌徐家棚,这里便是粤汉码头,而隔江相望的是京汉铁路线。
  为了完成两线对接,1914年1月,徐家棚的江边开始修建供火车渡江的码头,仅仅两个月后,坡长740 米的火车轮渡码头建成。在和铁轨的缠绵中,粤汉码头完成了粤汉与京汉两线的对接,成了贯穿南北动脉的要冲。
  江滩上,连接渡船的钢架、石礅分组排列,错落有致,以适应江水的涨落。在徐家棚街摆了一辈子小摊的陈爹爹,对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石礅上架设着钢轨,渡船就停靠在石墩前的钢架上,船上的钢轨与石礅上的钢轨对接后,列车由火车头牵引上下渡船”。
  那时,火车开来,就在徐家棚码头停下,由岸上的火车头推动几节车皮,缓慢而精确地沿着铁轨驶进驳船,驳船再在拖船的牵引下过江、上岸,完成一整趟水陆对接旅程。一列火车依靠轮渡过江要耗时2到3个小时,但在那个男人刚剪去长辫子的年代,却是不折不扣的科技。
  坐上绿皮火车去到江的那一边,是爹爹年少时的梦想。那时的火车渡口,货运车厢多,只有少部分客运车厢在这里被接转。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火车从大桥上穿行而过,粤汉码头才真正褪下铁路枢纽的职责,正式从铁道部移交武汉轮渡公司,换上了百姓衣衫,走起了亲民路线,迎来了一批批求渡的乘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武钢、一冶、石化等大型工厂的兴起,每天在粤汉码头坐船,从汉口到青山上班的职工成倍激增。
  1980年,住在汉口一元路的刘巍二十出头,在当时人人羡慕的武钢上班。刘巍每天在粤汉码头坐轮渡上班,清晨的阳光打在年轻的脸上,照得船身闪闪发光。
  “那时,等轮渡的人从码头一直排到大堤,再漫到大马路上是平常的风景;五六个在码头工作的大汉,常常需要费心竭力才能把超员的人潮挡在上船的铁闸门外;因为底舱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船员们不得不从二楼窗口翻下来才能解缆抛锚,将渡船靠岸”……粤汉码头、月亮湾码头、徐家棚和青山红钢城码头,武汉的各个码头上,满载2000多人的大渡船在两岸穿梭,每天数万人浩浩荡荡地横渡长江,就仿佛是一座城市在迁徙一般。
  从一元路到武钢,迁徙大军中的刘巍在挤船转车间,每日往返四小时,一路长征,戴月披星。即便如此,刘巍以为这便是生活,也习惯了将疲惫稀释在江风习习的夜色里。
  然而,时光并未因为这样的习惯而停滞不前。随着大桥、二桥的相继通车,粤汉码头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习惯坐船的武汉人,很快体察到了过桥上班的便利。江鸥悦耳的啼叫终究没能留住想离去的心,在一马平川的大桥上人们能更快地奔向前方。
  “只有50个人!”年事已高的陈爹爹伸出一个巴掌,脸上露出了对那种辉煌不再的强烈留恋和失落。经常到武昌江滩上晨练,到了七点半的上班高峰期,他常常下意识地到码头上数数客流。一个大雾的冬日早晨,一条装载着50名稀稀拉拉乘客的渡船在他的目送中寥落地驶出港湾,消失在晨雾里。“想当年,那个人流啊,目不暇接!”
  但他又不得不承认,当江城数桥飞架江面的今天,那个精确的火车渡口以及在湍流中静候的码头正逐渐被行色匆匆的人们遗忘。拥挤不再的渡船悠慢依旧地穿梭在这城市引以为傲的江面,只是属于轮渡的美好时代,已随江波悄无声息地流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2

帖子

370

积分

小学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23:51:08 | 只看该作者
 大桥:打通武昌汉口青山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开通,拉开了江城桥时代的辉煌大幕。
  八个巨大的桥墩,如同八大金刚一般在湍急的江水中托起了这座钢铁巨人,不仅把两水分割的三地连为一体,也是连接京广线的咽喉之处。列车经过此桥,都要紧闭车窗,防止有人破坏大桥;而入夜十分,龟蛇山上的探照灯就警惕地划破夜空,防止轰炸机的侵袭。
  在大桥三十而立的这一年,依然是晴川历历汉阳树,依然是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切安好!同样三十而立的刘巍和武昌姑娘文华看对了眼,从一元路到阅马场,隔着一座长江大桥的爱情,相思绵长。
  坐轮渡不方便,过大桥的公交少,收班早,相见的时间总是显得捉襟见肘。刘巍攒了半年工资买了一辆自行车,15分钟便由江南到了江北,骑车过大桥约会,变每天下班后的必修课,从此便不再担心末班车的时间。只是去见姑娘的路上,大桥总是那么悠长,在一起的时候又恨它不能再长,再长……
  美好的青春时光在大桥上漫步走过,80年的长江大桥,没有堵车,没有呛人的尾气,和着清爽的江风中,听着火车从脚下轰轰而过,看着长江从桥下滔滔流淌,如此惬意……文华常常天真地对驶过大桥的轮渡大喊“你好”,那一刻刘巍如此爱着这个单纯的姑娘。
  桥栏上的铁雕,桥上有多少电线杆,刘魏都记得清清楚楚。我送你,你送我,我再送你,1600米的大桥,两人每天能来回走上几趟,直到月亮升到江上……一句“嫁给我吧”终于终结了这场甜蜜纠结,也成为所有大桥蜜语中最动人的一句。
  巍峨的长江大桥使长江天堑变通途了,但对于青山和武昌徐东这一片的人来说,去大桥的路途太远,过江依旧是一个“麻烦事”。
  “原来几乎从来不过江。”在青山生活了40多年的乐婆婆说,青山就像一个独立小城,吃喝玩乐、医疗教育都和武钢、一冶、石化等大国企的福利有关,没有必要千里迢迢,翻江倒海地去到汉口。直到1995年6月18日,武汉长江二桥建成通车了,这一切都被颠覆。
  二桥彻底打通武昌汉口青山。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而二桥是万里长江第一座斜拉桥,竖琴一样的造型少了些雄壮,却多了份优雅。通车之日,举城狂欢,“几十万人如大江水涌上二桥,人走都走不动”,汹涌的人潮中,乐婆婆第一次觉得汉口离自己这么近。真正让二桥深入人心的是1998年的那场大洪水,“轮渡停摆了一个月,青山、徐东这边要过江的人必须走二桥,过二桥公交车也从那之后开始多了起来”。
  与二桥琴瑟共鸣的是位于下游3公里外的二七长江大桥,2011年的最后一天建成通车,这是给青山人最好的新年礼物,这也是武汉跨越长江的第七座大桥。远远看去,轮廓流畅,钢索如骨,斜拉索像是把展开的巨伞,撑起三镇的蓝天。
  只是和当年二桥诞生的风光相比,它是如此的低调。建设时无声无息,开通时也安然淡定。对于习惯了过江走桥的武汉人来说,它只是一座城市的交通设施,没有更多的意义或者象征。
  隧道、动车、地铁:见证过江四分钟的奇迹
  江水依然在按自己的节拍打着码头的驳岸,但随着这座百年码头之城的版图不断扩大,满城建设的热火朝天中正酝酿着一次华丽的转身。
  刘巍的儿子在他骑着自行车谈恋爱的年纪,已经开上了马自达。只是每天开车过江上班,走一桥或二桥都至少要一个小时。桥多了,车也多了起来,哪怕是单双号限制、货车限制、外地车辆限制,也承受不了如大江水汹涌澎湃涌来的车流。对于过江的开车族来说,过江是个痛苦的话题。直到长江隧道的开通,“5分钟便穿越长江”,这让他觉得上下班也可以很美好。
  只是武汉的哥大多不喜欢往隧道里面钻,除了空气不好,出现交通事故便动弹不得,更多的是有点迷信的固执——“好好的活人,走什么地下”,开了十几年的士的柳师傅,如果不是乘客特别要求,他还是喜欢走二桥,“即便堵车,空气也好些”。
  和循规蹈矩的柳师傅比,“不走寻常路”的吃客又开启了一条过江新思路。
  “俺在武汉,为了赶顿晚饭,坐上了动车去汉口。”一条微博,寥寥几字并附上动车票照片——D5216次,下午5点13分从武汉站出发,二等座票价9元。此博一出,引发讨论诸多,“在拥堵的武汉,这确实是一种不错的过江方式”,“挤公交、打的、ETC、单双号、堵车,都是浮云……”
  只是剑走偏锋的动车过江,却只能成为住在火车站附近人的终南捷径。而一条穿江而过的地铁,则让武汉人全城不堵车、不限号,快捷过江的梦想成真。
  2012年12月28日上午10时10分,一个吉利的时间,一列点缀着梅花红的地铁列车,在距江面46米的地下,从长江北岸的江汉路站驶向武昌的积玉桥站,首次穿越万里长江。4分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瞬间穿过了浩浩长江天堑,武汉人过江时间越来越快。
  “终于可以结束周末夫妻了。”在鲁巷上班的何旭如释重负,刚结婚不久的光谷男,因为老婆在中山公园附近上班,两人喜欢那里的环境,就把家安在了汉口。
  “每天三四个小时都用在了路上。”因为武汉版图的不断膨胀,何旭仿佛又穿越到刘巍的长征年代,搭乘806过武昌,然后再转车去光谷上班,每天都是一场披星戴月的人在囧途。
  昔日过江离不开轮渡、大桥的排队、拥堵和劳顿,还有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制约,现在却远离了这些困境的搅扰,车厢里的游客,几乎人人的脸上闪耀着喜悦的光泽。只是地铁上的水流,是如何看待这条穿过自己心间的蛟龙,也许只有江波中嬉戏的白鳍豚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