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城事] 珞珈山上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复制链接]

1726

主题

2950

帖子

8131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81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5:0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为:樱园建筑群
图为:毛泽东在武大

图为:李达塑像

图为:六一纪念亭   
     武汉大学地处辛亥首义之地,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过程中,亲历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和壮大。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李汉俊、李达、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曾在这里学习工作过,培养出了共和国元帅罗荣桓,以及何克全、郭述申、伍修权、杨献珍、刘西尧等一批革命家,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蕴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
     如今,漫步在武大校园,在欣赏美轮美奂的风景、感受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可随处发现众多革命遗址散布其间。周恩来故居、“六一”惨案遗址、“九·一二”操场、大学生俱乐部……这些红色印记向人们讲述着学校的光荣和梦想,记载着武大人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远大志向和坚强意志。
     湖北革命运动的指挥机关
     武大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李达等革命先驱通过译介、讲授、宣传和研究,在青年学生和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李汉俊留学日本期间,勤奋学习马克思原著,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者之一,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赞其为“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1922年初,李汉俊接受张煦校长聘请,在武昌高师讲授唯物史观等科目,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将唯物史观列为高校教学科目的人。1927年12月,李汉俊被反动军阀杀害于汉口,年仅37岁,是中共一大代表中牺牲的第一人。
     1919年6月,陈潭秋毕业于武昌高师并留校任附小教员。1920年秋,在李汉俊引导下,陈潭秋与曾在武昌高师工作的董必武等人发起成立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武汉支部”。1921年7月,陈潭秋、董必武出席党的一大。此后,陈潭秋等以武昌高师附小为据点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董必武曾指出,“武昌高师附小有一个时期简直成了湖北革命运动的指挥机关”。
     到1925年五卅运动时期,学校的共产党员已发展到10多人,并成立了武大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武昌大学支部”,这也是全国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党组织之一。
     正是由于学校的革命基础较好,1927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昌高师附小礼堂举行。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也先后在此举行,写下了武大百年校史上的光辉一页。
     “国共合作抗日小客厅”
     抗战初期,武汉大学西迁乐山继续办学。此时的珞珈山国共两党要员聚集,成为共产党人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的重要场所。周恩来、邓颖超利用在珞珈山居住的有利时机,会见了李宗仁、埃德加·斯诺、斯沫特莱等一批爱国民主人士、抗日将领、国际友人等,做了大量的革命宣传和统战工作。晚间在珞珈山上散步时,周恩来夫妇也常与居住在此的蒋介石夫妇相遇,互致问候。因周恩来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抗日,他在珞珈山上的故居又有“国共合作抗日小客厅”之誉。
     在珞珈山上,共产党人通过演讲,积极动员青年学生投身到抗日的革命洪流之中。1937年10月,董必武邀请周恩来、王明到武汉大学一起作抗战形势报告。之后,董必武又两次来到武汉大学,在学生俱乐部作题为《群众运动诸问题》和《怎样开展群众运动》的演讲。1937年12月,周恩来在学生俱乐部以《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为题进行了演讲。1938年9月,周恩来还演讲过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的内容。   
     武汉小“解放区”  
     1946年,武大从四川乐山复员珞珈山。在党组织领导下,武大的学生运动向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1947年5月20日,全国掀起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示威游行活动。22日,武大的学生走出校门,并准备在6月2日举行更大规模的游行。6月1日凌晨,数千名军警包围珞珈山,逮捕进步教师和学生,遭到学生的强烈反抗,反动军警使用达姆弹对学生进行镇压,黄鸣岗、王志德、陈如丰三位同学中弹身亡,10余位师生受伤,20余位师生被逮捕,造成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
     次年,学校为纪念死难烈士,在校园中心地带建立了“六一”纪念亭。亭内立大理石碑,正面记述事变经过,背后书写三烈士传略,皆由当年中文系讲师李健章先生所撰。如今,在樱园老斋舍宇、日二斋间石阶上,仍留有鲜红如血的红色印迹,那是在当年死难学生流下的血迹处,特意按血迹原状铺就的红色,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
     解放前夕,武大有党员近90人,外围组织成员200多人,成为武汉城区党员最多、最强大的革命堡垒,被人们誉为武汉的“小解放区”。在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针对国民党要求把武大迁到桂林的指令,武大党支部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登记校产、迎接解放、准备接管等工作。在校长周鲠生60寿辰时,学校党组织发动师生为其祝寿,更加坚定了周鲠生校长抵制国民政府的迁校指令,进而把一个完整的武汉大学交给新中国,交到人民手中。   
     领袖关怀添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董必武、郭沫若、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张闻天、陆定一、邓子恢、伍修权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来过武汉大学,为珞珈山这片红色沃土增添了新的传奇。
     1952年11月,政务院批准任命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李达为武汉大学校长。李达校长任职至1966年,成为武大校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在绿树掩映的草坪上,矗立着李达老校长的塑像,他像生前一样,慈祥而深情地凝视着自己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关注着武大的发展变化。
     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来到武大视察。在这里,他提出“在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多方面集中群众的智慧”等一系列指示,在大操场接见了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测绘学院、中南民族学院和武汉大学的师生员工1.3万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