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咵天杂谈] 潜江方言对人的称呼有哪些词语来形容?潜江方言土语集注-称谓名称大全汇总

[复制链接]

1726

主题

2950

帖子

8129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81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0:0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节  称谓名称大全汇总

一、人称人体

【称呼】

人名,一般有“学名”(又称“大名”)和“小名”。学名是指发蒙的时候,“取”或“改”的、作为书写和正式场合使用的名字;小名多为出生时随意取的乳名,有的是昵称,或者是讽名(绰号)。人际称呼里所带的“把子”,如“个野家” ①、“板妈养的”、自称的“老子”等,是方言里特有的口语元素,一般情况下,是为了体现亲近、活跃气氛、表达情感的,并非是在骂人;再有像“姆妈”、“爹爹爸爸bàba”一类,除了作为称呼,还是感叹词。如“我的姆妈!”、“我的爹爹爸爸!”既可表示惊诧;也可表达哀告;还可以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可见潜江人的天性比较随和、幽默,体现在称呼上也是亦庄亦谐。但有几点是应当注意的。一是要把握好语言环境。同样的一个称呼,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是大相径庭的。比方说“老不死的”,对自己的爱人来讲,是昵称;然而对于老年人而言,则是骂人的话。二是长幼有序。对比自己年长的人,一定要有礼貌,不可“大名小视”,也就是说,最好不要直呼其名;第三要尊重“名份”,这里主要指辈分。在哪怕是年龄比自己小的前辈面前,也应当遵从宗族和辈份观念,表示出应有的谦恭,叫作“乱亲不乱族”。

第一人称“我”、复数“我们”,说法无差别;“自己”说成“自个”(“个”发轻声);有时说“各人”,还有充“老子”。

第二人称“你”,尊称“嗯郎”,有的说“您家”;“你们”尊称为“嗯俩们”。

第三人称“他(她)”,发“dā”音,尊称为“他(她)郎”、 “他(她)郎们”。

“伢á”、“伢儿”、“伢子”:指小孩;

“娇娇”、“宝贝”:对自己小孩的爱称;

“小b(p)”、“小不郎子”:是对小孩的昵称,相当于“小鬼”;

“区垃果子”:泛指好些个很小的孩子们;

“奶伢子”:婴儿;

“半槽子”②:少年;

“儿子尕”:男孩;

“女伢尕”:女孩;

“童男伢”:未婚的男孩;

“幺姑”、“七照姑”※:未婚女孩(幼女);

无论男女,结婚以后才可称为“大人”。

“男将、女将”:成年人;

“姑娘家ga”、“妇联的”:妇女。 (“妇联的”大约是解放以后的称呼。旧时称为“妇人”、“妇道人家”。)

“老人家gà”:老年人的通称,尊称为“郎家ga”。男的称“老头”、“老头子”、“老爷子”;女的称“老巴子”、“婆婆”、“婆婆老老”。

“五服”:直系亲属从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至自身五代。没有出五服,也称为“至亲”;

“七大姑,八大姨”:泛指旁系亲属。

称呼亲属,一般采取血缘关系加排行。首位称“大”,如“~爹、~妈;~爸、~爷;~哥、~姐;~佬”;其次是“二”,……依此类推;末尾的又称“小”“幺”,如“小爷、小叔;幺佬、幺狗”等。(“幺”在数字里代表“1”)。

“老爹、老老”:曾祖及以上的前辈;

“大爹”、“爹爹”、“胡爹”:祖父;

“小爹”、“爸爸bàba”、“婆婆”:祖母;

“爷爷”、“爸爸bába”、“大大”、“达达”:父亲;也有叫“伯伯、叔儿”的;背地里喊“老头”;

“姆妈”、“婶娘”、“幺姨”:母亲;背地里喊“老娘”;

“伯”、“爸”、“叔”、“爷”指父亲的兄弟;

“妈”、“娘”、“姨”:父亲的姊妹;

“舅伯”、“舅舅”、“舅爷”:母亲的兄弟;

“姨妈”、“幺姨”:母亲的姊妹。

“幺姨”,不一定指最小的,也可以做“阿姨”解。

“伢儿”:对子女的通称。

儿子有叫“学生”的,有昵称“大佬、二佬……”的;也有称“伙计”的;还有爱称“儿子大爷”的;

“女伢子”、“丫头”、“姑娘”:女儿,还有叫“坛子”的。

“侄chi伢”:兄弟的孩子;

“侄儿子”:侄子;

“侄姑娘”:侄女;

“外甥伢”、“舅侄伢”、“姨侄伢”:姐妹的孩子。

“孙伢子”:孙子;

“孙姑娘”、“孙丫头”:孙女;

“新郎倌”:新郎;

“新姑娘”:新娘;

“媳妇姑”、“媳妇子”:儿媳;

“娇客”、“姑爷”:女婿;

“拐子”、“老大”、“老二”:兄;

“弟兄”、“伙计”:弟;

“妹伢子”:妹;

“亲家qìng gà”:婚配双方父母之间相互的称谓;

“娘屋的”:女方的娘家;

“婆婆的”:女方称男方家;

“丈chang母的”:男方称女方的家;

“丈chàng~老”、“岳老”、“老亲爷”:岳父;

“丈母娘”、“岳母妈”、“亲妈”:岳母;

“亲爷”:干爹;

“家家gā ga”:1母亲的娘家;2外婆;

“家公、家爹、家公爹”:外公;

“家婆、家奶、婆婆”:外婆;

“杠子”、“草脚划子”,“一担挑”:“连襟”关系;

“内弟”,俗称“舅倌”、“舅老倌”:妻弟;

“姐夫哥”: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伯连哥”:弟媳称夫兄;

“叔伢子”:嫂子称夫弟。

恋爱期间,男称女为“姑娘”,昵称“妹伢子”;女称男为“女婿”,昵称“情郎哥”。

“姑娘伢”:1.指女朋友;2.指老婆孩子。

夫称妻,年轻时称“姑娘” 、“屋的”, 而后是“婆婆子”、“老婆子”、“老巴子”,昵称“老不死的”;

妻称夫,年轻时称“女婿”、“男将”,然后就“老头”、“老头子”,昵称“砍脑壳的”;

“俩老儿”:两口子(夫妇);

“两爹儿”:祖孙俩;

“两爷儿”:父子(或女)俩;

“爹孙父子”:祖孙三辈人一起。

“桥子”:情人;

“皮襻”:有婚外不正当关系的男女。

“亡人爹”、“爹爹爸爸bàba”:已故的先人;

“姊妹、亲人”:妇女在丈夫去世时,哭丧的称呼;

“姆妈!”、“爹爹爸爸!”:表示惊诧;表示哀告;也可表达无可奈何的窘况。

“呔子”、“弯声气”:操外地口音的人;

“老乡”:对河南、四川等外省人的友好称呼;

“老表”:对江西人的友好称呼;

“呆子”:呆板迂腐的人;

“憨子”:本分老实的人;

“歇子”:精神病人(由“歇斯底里”而来);

“呆巴子”:小丑;

“呆ái物”:对呆板人的蔑称;

“死物”:对看不顺眼的人的咒语;

“厌恶wù”:令人讨厌的人;

“嫌恶”、“嫌恶头子”:不招人喜欢的人;

“强徒”、“赶马手”:指有偷盗行为的人;

“三只手”:小偷;

“抢犯”:有抢劫嫌疑的人;

“日白佬”、“白扯子”、“掰人佬”、“糊人佬”:骗子;

   “游子哥”、“流打鬼”:混混;

“鬼打架”、“鬼扯腿”、“日白谈”、“瞎机九”:不干正经事的人;

“跛(破)落货”:不顶用的人(或东西);

“屁烧灰”、“焌火炭”:轻蔑人的说法;

“别杠子”、“翘扁担”:喜欢对着干的人;

“结豌豆”:认死理、不开窍的人;

“淘(讨)得闲hán”:无所事事的人;

“家伙”、“家伙子”:上对下,含随意或戏谑意,如:你这个“家伙”子,真会开玩笑。

“一拉伙的”:一般的朋友;

“得意”、“整gěng朋友”:关系特别好的朋友;

“伙计”、“计”:弟兄、朋友之间,或关系比较随便的人,互相带的“把子”。

关系再进一层,就可以“狗日的”、“牛日的”、“驴日的”、“龟日的”、“王八日的”;“个野家”、“个杂”的、“板妈养的”;粗俗的还有“j b捣的”、“野j b日的”、“贱野j b日的”等;甚至有长辈对晚辈说“狗攮的”、“卖b养的”、“抱哒娘入的”等。字面看是不堪入目的骂人语言,但在一般的语境下,随口“liā”(说),表示亲近,甚至是爱称,并不含辱骂的意思。

人际称呼往往还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体现出社会地位的“尊卑”,有“三六九等”之说:

一曰“先生”。一般指从事受人尊重、敬畏的职业的人。如“医士~”,“教书~”,“知宾(支配)先生”;还有“算命~”,“阴阳~”,“道

士~”等。当然,这是整体的、普遍的称呼。背地里把不太称职的医生叫“医死先生”,将老师调侃为“教书匠”,把算命先生叫“算命瞎子”的,大有人在。

二曰“匠qiang”。称从事“正统”行当的手艺人。如铁~,铜~,银~;泥~,瓦~,木~,解~*,圆~*,雕~;篾~,皮~,弹~;焗~,铳~等。

三曰“师傅”。裁缝~,厨子~,戏子~等。以上那些“匠”的后面都可以加带“师傅”。

四曰“佬”。有点不敬。如阉jiān猪~,杀猪~,补锅~;錾磨~,管湖~;打枪~;

另一类是带贬义:乡巴~,背时~,好吃~,鼻涕~,好哭~;撮白~,掰人~,偷人~等。

五曰“手”。“歌手”,“乐手”,“吹鼓手”(主要指吹唢呐的),赶马手(饲养骡子、马、驴等,以帮人搞搬运而挣运费的人)。“赶马手”又代指小偷。

六曰“老板”。凡是生意人的都可以称~。

七曰“狗子”。“窑~”,“榨~”,“差衙~”;

八曰“干……的”。打鱼的,驾船的,赶脚的,开车的等;

九曰“接生婆”、赶酒的“告(叫)花子”等。



【身体】

“脑壳”: 脑袋;

“额角gúo”: 额头;

“太阳窝”:太阳穴;

“眼ǎn睛”: 眼睛;

“眼睛子子”、“眼睛泡子”:眼珠;

“眉mí毛”:眉毛;

“耳朵tong”:耳朵;

“鼻pí孔”:鼻子;

“咀zei巴”:口;

“咀舷②皮”:嘴皮;

“牙á 齿” 牙齿;

“上壳子”:上颚;

“牙巴骨”:牙帮子;

“腮凹wa子”:腮帮;

“脸巴子”、“耳巴子”: 脸;

“下hà巴头子”:下巴。

“颈项hang”、“颈巴子”:脖子;

“喉hé咙管子”:喉咙;

“肩膊”:肩膀;

“胳gá膀子”、“手杆子” :胳膊;

“胳gá窝”:胳肢窝;

“倒拐子”:胳膊肘;

“巴掌”:手掌;

“捶头”、“捶子”、“坨子”:都指拳头;

“指尜”:即手指、脚趾;

“丫ā巴”:指(趾)尜缝;

“指尜壳子”:指甲盖。

“身干子”、“身个子”:身子;

“背脊骨”:脊梁;

“铣板骨”:指肩膊后部的两块骨头;

“匍肋láng骨”:肋骨;

“妈”、“妈奶子”:乳房;

“心苞子”:心;

“腰子”:肾;

“肚dǒu子”指胃;也指全部内脏。

“肚dòu脐jī”:肚脐;

“尿shui泡”:膀胱;

“屁眼子”:肛门;

“胯kà巴”、“胯裆”指 裆部;

“卵袋lǎn tài”、“肾袋” :阴囊;

“卵子”:睾丸;

“雀雀”:男孩的生殖器。

“胯kuǎ子”:腿;

“大腿巴子”:大腿;

“盐(连)包腿子”:小腿;

“磕膝包”、“膝腿包”:膝盖;

“螺蛳拐”:踝骨;

“后兜子”:脚后跟;

“打赤脚”、“赤脚巴子”、“赤脚片子”:光脚板。

“筋”:也指静脉血管。如“他一躁起来,脸上的‘筋’直暴的。”

“顶耷dá子”、“赳顶耷子”、“辫耷子”: 发辫;

“声啨”:声音;

“头发林子”:发丛、发根;

“汗hán毛”:汗毛;

“风皮子”:头皮屑;

“津漆”(精气、晶漆):体表的灰垢;

“眼ǎn雨”:眼泪;

“眼屎巴巴”:眼屎;

“鼻pí 涕tiǎn”:鼻涕;

“涎”:口水;

“恶涎”:反感至极吐出的口水;

“哈huō涎”:哈欠。

“发梦舔”:说梦话;

“梦嘎梦醒”:半睡半醒;

“包”:脓包;

“皴cēng口子”:冬天手足部冻裂的口;

“倒剪皮”:指甲根部裂起的细皮;

“痕gèng”、“扑棱”:身体表面的划痕印;

“盘”:因蚊虫叮咬等原因,皮肤表面起的小包;

“咀子”、“热咀子”、 “风湿疙瘩”:体表出现的疹子。

“淝水”:身体的某部位在肥水里浸泡过后,皮肤出现红肿,有奇痒;

“毒气”:类似淝水一类的皮肤中毒症状;

“母子(猪)疯”:癫痫病;

“倒大腿”、“油火腿”:粗腿子(丝虫病人);

“大肚子”:血吸虫病人;

“淘火病”:肺结核;

“热疱”:瘌痢头;

“咳咳吭吭”、“齁齁吭吭”:咳嗽;

“齁咆”:气喘病人;

“打脾寒”、“打摆子”:打疟疾;

“瞎há子”: 眼睛失明的人;

“biáng子(或diáng子)”:一只眼的人;

“打怏盹”:生病的样子;

“不好”:得了病;

“害病”:生了病;

“害儿”:妊娠反应;

“害眼睛”:角膜发炎;

“烂眼舷”:眼皮溃疡的人;

“拉眼皮”:眼皮有疤痕的人;

“聋lóng子”:耳朵失聪的人;

“声啨嘶了”:声音哑了;

“不能言”、“哑ǎ 吧” :失语的人;

“结子”、“结巴子”:口吃的人;

“嗡wèng鼻子”:有鼻疾的人;

“缺豁”:唇裂的人;

“缺巴齿”:牙缺的人;

“腽wà子”、“欻cuà子”:指手有残疾的人; ;

“瘸子”、“跛子”(“挀bāi子、俳pāi子”*):腿有残疾的人;

“掆gáng背子”:驼背的人;

“瘫子”:瘫痪的人。

“凹ou眼睛”、“夼额角”、“瓢伢子嘴”(瘪嘴);“Sán腰”、“挺肚子”:指生理特征。
二、植物动物

【植物】

“豆角guà子”:豇豆;

“蛾眉豆”:扁豆;

“豌豆巴果”:蚕豆角

“辣子、胡椒”:辣椒;

“家gā菜”:雪里蕻;

“窝笋”:莴苣;

“八段香瓜”、“油觉咪”:香瓜;

“梢瓜”、“油瓜”:菜瓜;

“西葫芦”:窝瓜;

“番茄”、“洋柿子”:西红柿;

“洋芋”、“洋芋头”:土豆;

“苕”、“红苕”:红薯;

“苋hàn菜”:苋xiàn菜;

“藤藤菜、空心菜”:蕹wèng菜;

“荸荠pi que”:荸bi荠qi;

“茭白gao ba”:茭白;

“穿心子”,“偏机子”、“站机子”,“藕梢子”,“藕簪”,“恶涎”:藕件;

“鸡头梗子”:()菜

“鸡头巴果”:芡实;

“灯草”:一种用来点燃油灯的草芯;

“苞草”:一种可以用来编草席的草;

“臭谷草”:一种水草,可以驱蚊;

“艾”:艾蒿,端午节用于避邪驱蚊的草。

“刺芥”:带刺的野菜,幼时堪可食;

“细米菜”:荠菜;

“饭叶藤”(“饭嘎藤子):一种野菜;

“鱼腥草”(侧儿根):一种野菜;

“马齿苋”:一种野菜;

“叶子”:土烟叶;

“柳树”:枫杨;

“杨树”:柳树;

“酸梅子”:李子;

“麦李子”:早李子;

“哼hèng子”:杏子;

“桑枣子”:桑椹;

“谷”:稻子;

“秧”:水稻秧苗的简称;

“秧脚”:育稻秧苗的水田;

“花”:棉花的简称。

“籽花”:带棉籽的棉花;

“皮花”、“皮棉”:脱去棉籽的棉花;

“緺guā子”、“花緺子”:弹松了的棉花,可以直接用来纺线或铺棉袄。

“营养缽”:专为培育棉苗而制作的营养肥料土块;

“戳子”:指木质化的植物花托,如“棉花~”;

“腰yào子”:以柔软的柴草绞(打)成的粗草绳,用来缚捆农作物和柴禾等;也可弯成麻花状的“把子”作柴烧。如“草腰子三年也成精。”

“个子”:用腰子扎成捆的稻子、麦子等,如麦个子。引申为人的体态,如“他的~有点高”。

“绞gǎo把”:干草绞成的较大的草把子,储备作冬天牲口的饲料;

“颠子”:取山顶本义,如“泰山其颠”;引申为植物的上部,如“树~”、“甘蔗~”。

“蔸(兜)子”:下部、底部。如树~;碗~;脚后~;

“杪子”:植物梢部尖细的部分,如鱼竿的~;

“梗子”:植物的枝或茎;

“丫ā巴”:指分杈或裂口的部位,如“树~”,“脚趾~”;“~萝卜”。

“裤叶”:农作物下部赘生黄叶,宜除掉以利通风;

“疯枝”:果树、棉花或蔬菜植株上发出的、不座果的斜嫩枝,应及时除去防止养分损失;

“花苞bǎo子”:花蕾;

“枝胯子”:植物枝条(由动物的肢体“肢胯子”引申而来)。

“蒂dèi把子”:果实的蒂;

“芴子”:秧、苗、藤蔓;

“垤”(置):粮食、柴草堆码成的垛;

“挂kuà”:将鱼网等丝线类勾住的树桩、枝条等的统称;

“渣窝子”:堆放在一起的农作物残渣;可以引火、作渣肥;

【动物】

“夜蚊子”:蚊子;

“饭蚊子”:小苍蝇;

“蛆蚊”:绿头苍蝇;

“蚂蚁yan子”:蚂蚁;

“香姑娘”:臭虫;

“虼蚤”:跳蚤;

“蛐蛐”:蟋蟀;

“蛐蟮”:蚯蚓;

“灶叽子”:蟑螂;

“叽友子”,“秋凉婆”:知了;

“丁丁”:蜻蜓;

“蚱蜢子”、“穗果子”:蝗虫一类;

“蛰蛛”:蜘蛛;

“麻母”:甲壳虫;

“天螺”:蜗牛

“铁牯牛”:天牛;

“推屎壳郎”:蜣螂(屎壳郎);

“杨辣子”、“毛辣子”:毛毛虫;

“蛾子”:蝴蝶类飞虫的泛称;

“蚕引子”:蚕蛹;

“棉铃虫”、“红铃虫”、“夜盗蛾”、“红蜘蛛”:危害棉花的害虫;

“蓟马”、“稻飞虱”:危害稻秧的害虫;

“檐老鼠子”:蝙蝠;

“土拱子”、“土狗子”:蛞蝼(蝼蛄);

“滑母子” 、“鼻涕虫”:“蛞蝓”(蜒蚰);

“青子飙、菜花子、土拱子、火三更、七寸子、乌梢、鸡公蛇”:蛇名;

“壁蛇子”:壁虎;

“地乌龟”:土鳖虫;

“掺子”:鲷子(鱼);

“翘嘴鲷子”:一种大鲷子鱼;

“白伢子”:一种大白鲷子鱼;

“鲫尕子”:小鲫鱼;

“鲫果子”、“喜头”:鲫鱼;

“边子”:鳊鱼(武昌鱼);

“鲤壳子、鲤拐子”:鲤鱼;

“鲩泡子”:鲩鱼(草鱼);

“青狗子”:青鱼;

“鲇巴子”:鲇鱼;

“家鱼、家掰子”:鲢子鱼;

“胖头鱼、大脑壳鱼”:花鲢;

“鮰牯子”:汉江鮰鱼;

“鱓子”:河鳗;

“肉泥滚子 ,刺泥鳅”:泥鳅;

“爬爬子”:乌龟;

“脚鱼、团鱼”:甲鱼、鳖;

“黄鮕,土憨爬,郎母狗子、麻骨圇子、死咣皮”:小杂鱼;

“黄鳝”:鳝鱼;

“黑巴子、黑棍子、才鱼”:黑鱼;

“鯚花鱼、桂花鱼”:鳜鱼;

“蚌pàng果、蚶子、凹wa壳子”:河蚌;

“癞叭狗”、“癞巴瘊子”:蟾蜍;

“蝌蚂”:青蛙;

“蝌蚂零子”:蝌蚪;

“牛脱,蚂蝗,沙皮子”:水蛭;

“鸡公”:公鸡;

“鸡母”:母鸡;

“叫鸡公”、“骚鸡公”:自然生长的公鸡;

“鞙xian鸡公”*:被阉割过的公鸡;

“抱鸡母”:孵小鸡的母鸡;

“鸡伢”:雏鸡;

“鸭bb”:鸭子;

“肉猪”:大肥猪;

“槽chào子”:半大肉猪;

“架子猪”:待育肥的猪;

“爵猪”:种(公)猪;

“猪伢子”:仔猪;

“郎猪”:小公猪;

“奶犍”:小母猪;

“母猪子”:母猪;

“牯牛”:公水牛

“沙牛”:母水牛;

“黄牯”:公黄牛;

“黄沙”:母黄牛;

“牛伢子”:小牛;

“告头鞥ěng子”:初被役使的小牛;

“驴狗(果)子”:驴子;

“叫驴子”:公驴;

“骒马”:母马;

“狗子”:狗;

“草狗子”:母狗;

“猫子咪”:猫;

“毛胡子”:猫。又指一种无形的可怕动物,用来吓唬小孩。

“鸦雀子”:喜鹊;

“洋鸦雀”、“鹄翎鸡”:灰喜鹊;

“老鸹wà”:乌鸦;

“八狗(哥)子”:八哥;

“麻雀子”:麻雀;

“麻挝子”:鹌鹑;

“黄雀子”:黄鹂;

“啄zua米倌”:啄木鸟;

“货郎狗(雀)子”:猫头鹰;

“白鹄子”:白鹤;

“野鸭子”:野鸭;

“汨鸡子”、“鱼阴子”:水鸟;

“老鼠xǔ子”:老鼠;

“檐老鼠子“”:蝙蝠;

“刺啾子”:刺猬;

“黄吤狼lāng子”:黄鼠狼;

“幼狼子”:小的黄鼠狼;

“猪獾、狗獾子”:獾;

“羊麂子”:麂子;

“精肉”、“肉巴子”:猪瘦肉;

“眉条”、“腰筋肉”:里脊肉;

“前夹、前夹缝”:动物前腿对应部位的肉;

“朝头”:动物挨着脑袋部位的肉;

“坐头”、“坐墩”:动物的屁股肉;

“内货”:动物内脏,又叫“下水”;也专指猪的心、肺;

“肥肠”:猪大肠;

“顺风”:猪耳朵;

“拱嘴”:猪头皮;

“腱子”:动物直肠;

“蹄胯子”:一般指猪蹄膀;

“蹄花子”:猪蹄;

三、工具用具

【家具】

“眼ǎn镜子”、“眼镜框子”:眼镜;

“顶箍子”:顶针;

“钻子”:上鞋的锥子;

“筑zhòu子”:瓶塞;

“蜡台”:点蜡烛的座子;

“灯盏chan”:油灯;

“捻子”:用棉纱作成的油灯灯芯;

“灯草”:一种能放在灯盏内当捻子的蒲草芯;

“镜子”:玻璃的统称。照相的叫镜子,柜子上、窗户上嵌的玻璃也叫“镜子”。

“罄子”:敬神时敲的、生铁铸成的、形似小钟的器具;

“雨盖”:伞。以前多为油纸伞;还有“棕蓑衣”、“竹斗笠”。

“袱子”:巾一类的统称。床单叫“垫地~”;手帕叫“手~”。毛巾叫“毛巾~”,枕巾叫“枕头~”,洗澡的叫“抹澡~”(洗脸~、洗脚~),洗碗的叫“抹碗~”,抹布叫“抹桌~”等。

“瓢”:葫芦破开两半而成、家庭不可或缺的小器具。既可以“搲”干品,还能够作水瓢“舀”水。“好种出好苗,歪把葫芦强jiǎng把瓢”。

“凹盆子”:用来洗脸的小木盆;

“齐兜盆子”:用来洗脸或脚;

“脚盆”:用来洗澡;

“桨盆”:用来磨豆浆;

“腰盆”:杀猪的时候用来烫猪的“大海咳”木盆。可以浮在水面上,人坐在里面捞鱼、摘菱角之类。

“桶”:用来盛装粮食的有“扁桶”、“皇桶”;还有“水桶”、“粪桶”、“围桶”(马桶)等。

“棒头”为家庭洗衣之用;

“杵浆棒头”除了杵衣服,还可以用来“浆棉线”、“打糍粑”等;

“擀面杖”用来擀面;

“榔头”主要用来“钉dìng”(击打)木桩之类,或拆屋用。小孩子“亲手亲脚”*,到处搞“破坏”,大人一开口:“像个拆屋的榔头。”

“ *站(chàn)柜”:摆放在厨屋里的餐柜;

“挂衣柜”:衣柜;

“拓tuō柜”:装杂物的卧柜。

“方桌”:请客吃饭用的大桌子;

“小桌子”:平常吃饭用的小饭桌;

“秋箱”( 抽qīu箱):带抽屉的桌子,也叫三屉桌、五屉桌;

“格子”、“屉格子”:抽屉。

“大板凳、长板凳”:与方桌配套的大条凳;

“小板凳”、“条子板凳”:与饭桌配套的条凳子;

“独tú(秃)凳子”、“板凳伢”、“鸡板凳”:供一个人单独坐的凳子;

“靠背椅子”:椅子;

“尕椅子”:一种专供婴幼儿座的、带圆圈护围的木头椅子。

“架子床”:旧式木床,构造相当复杂。床上周围,三面是米把高的栏杆,栏杆的架子大都采用“车”的工艺,加工成各种圆柱体的花样;正面两端有立起的扇屏;上檐还有“三道滴水”。均由专业“木匠”先制作成“毛坯”,再由“雕匠”进行精工镂空、雕刻,然后由“漆匠”刷以朱漆,并“涂金描银”。图案大都是雕龙画凤、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显得富丽堂皇、栩栩如生,实为难得的工艺品;

“踏板”:床面前的一方大约一尺宽的木榻。用来搁置鞋子,和作为上、下床的“过阶”。

“铺”:用板凳或架子临时搭起的简易床铺。有的直接搳在地板或地下,叫“地铺”;

“被窝”:被子;

“盖絮”:被子的“胆”;

“被窝筒子”:“统”(装)棉絮用的皮;

“垫絮”:舖在床铺下面的棉絮(褥子);

“铺睡”:铺盖;

“垫地袱子” 、“卧单袱子”:床单;

“枕头袱子”:枕巾;

“罩子”:蚊帐;

“推床子”:一种木制的、带四个“辊子”的童床;

“摇窝”:用竹篾编一篓子(窝)、搁在木头做的架子上,架子可以摇动,以利小孩催眠。

“箩筐qiang、扁pie筐(搬筐),挑篓子,花篓子”等,作储备、搬运粮食棉花之用;

“簸箕”用来颠扑;

“筲箕”:作装盛、淘洗蔬菜之用;

“簸子”、“*团窝”、“晒簸”用来盛装、晾晒粮食;

“筛子”,有“大眼~”、“亮~”、“粉~”、“罗筛”等,分别用来整理颗粒大小不同的粮食;

另有“菜篮、撮箕、箢箕、扒撮、花篮子、丝篮子、提篮、板篮”以及“箸(筷子)篓子、别篓、豆篓伢子”等。

“晒簟tian”:一种约2米宽,5、6米长,晾晒粮食等物品的席子,俗称“晒席”。

“碓”:舂米的石具。有手搬和脚踩之分;

“碓子”:舂槌;

“碓窝子”:碓窝;

“磨子”:磨面的石具;有手推和牲口拉几种;

“磨架gà”:一般指搁手磨的架子;

“磨档子”:推手磨的把手;“磨档子倒下来,即‘上’字”;

“磨箪子”:一小节竹筒,横向嵌根筷子做把,“与”磨的容器;

“碾子”:碾米的石具;

“刮板”:专门用于翻动碾槽里粮食的小木板;

“石磙”:用牲口拉着碾压的石具;

“磉礅”:垫在房屋柱子底下的础石。

“缟子”:轧花的机械;一般用牲口带动;

“弓jiōng”:手工弹棉絮的工具;

“机”:土织布机的简称;

“纺花车子”:家庭土纺车;

“铤子”:锭子,纺车的主要配件;

“铤扣子”:纺车车头上用蔑条绞成的两个小环,以固定铤子;

“车线”:纺车带动铤子转动的、起皮带作用的一根环形粗线;

“绞gao枢子”:纺车摇把;

“穗果(壳)子”:用以承载棉线的小竹管;

“穗子”:初纺成的缠绕在穗壳上的棉线坨,即“纱锭”;

“瞒绢子”,“缚线筢子”:用来将棉纱缠绕成不同直径线团的工具;

“棉条”:将弹松了的棉花卷成如单根油条大小的“条”;

“搓条子”:高粱穗子的柄,用来搓棉条;

【炊具】

“灶”:过去农村普遍烧的是“柴灶”。有的在两口锅之间砌有烟筒,有的则是“秃欻子”(平的)。为了节约时间和能源,一般在灶沿上留有一至两个“火眼”,用来座“煨罐子”、“炖缽”之类;有的还在灶头上方悬有挂钩,用来“吊”煨子或茶壶(烧水)。

“锅”为生铁铸就,特性是易裂、易炸;不过小漏可请专业匠人“补”。根据人口的多少,一般家庭使用大小不等的两口锅;小的口径也在50公分以上,是平时做饭、炒菜用的;大的一口用来烧猪食。锅一般是固定在灶沿上,不轻易搬动。比如洗锅水,须得先用“水瓢”舀出来,舀不“灵性”*的部分,再用“洗锅帚子”刷干净。

“柴”:灶里的燃料。多是不中用的木材和作物秸秆等。

“劈柴”:木料如“树兜子”,须用斧头劈开,因此得名;

“穰柴”:相对柔软的秸秆类的柴禾。

“把bǎ子”:柴禾“撇piě”(折)弯以后,扎成一小捆一小捆;对于那些特别细小的柴草,如稻草、麦草之类,就用一种“P”字形、前面突出带小钩的“绞子”,先绞成“草腰yào子”,然后“綰wǎn”成麻花形状,这样更“熬火”、更“经烧”。

“罐”、“煨子”:老式陶土烧制的煨汤的用具;

“吊子”、“炊壶”(炊子):烧水的器具;

“坛子”、“缽子”、“茶壶”(土把壶):装盛食物和茶水的陶土器具;

“咪壶”、“碗”、“盘子”、“盅子”:多数为瓷器。

“甑”:蒸饭的器具。为杉木制作,蒸出的饭菜有一股特殊的香气;

“厨箅”:甑中间的一道用竹篾编成的隔托。“三十晚间借厨箅”,比喻所需的东西其时正值紧俏当口。

“蒸笼”:以木片或竹片“揄yu弯”做成,分一格一格的,又叫“笼屉”,俗称“蒸笼格子”。

“火叉”、“火剪”、“捞火棍”:“撩理”灶膛的工具;“烧火撩灶”语或出自此。

“地灰”:草木灰;

“拖罐耙子”:木头做的二齿小耙。可以用来往灶膛深处置、取带耳的煨罐子,同时也可以用来“扒灰”。(因《红楼梦》中焦大说“扒灰”是影射翁媳苟且之事,故此“避讳”,潜江人说成“搭灰”)。

“灶门口”:泛指堆放柴禾的地方;

“灰塘的”:灶门口的一块用砖围起来的地方,暂存地灰用;

“筲箕”:作装盛、淘洗蔬菜之用;

“捞箕子”:从油锅里捞取油炸食物的用具:

“沙撮子”:炒辣锅的时候盛食物时,可滤掉沙子;

“勺shuó子”:小勺又叫“茶匙”、“挑子”;小汤勺叫“调(瓢)羹”。

【农具】

“犁”:耕田的农具。一般用牛带动;

“鑵头、鼻儿”:犁铧;

“耙”,“耖子”:平整田地的农具;

“锹,锄头,铲子,钉耙,镰刀(镰子)”:积肥、除草、收割的小农具;

“箢箕、扁担、钎(枞)担、钩绳,挺杠:用来搬运的工具;

“连枷,扬叉,木锨(铣、杴),刮板,竹扫帚,土风车”:禾场的脱粒、加工转运粮食的农具;

“水车子”:木制的提水工具。分手动、脚踏等方式;

“泡子”:水车上一节一节挡水的刮板;

“独轮车(鸡公车)”:家用的木制运输工具。

【渔具】

“划子”:指承载量有限的小船。一般的仅能够盛一个人;分鸬鹚划子、江划子等;

推撮子、赶罾子;竹罩:用手拿着下水捞鱼的工具;

豪*子,花篮子;卡子、撑卡子;丝网、拦河(迷魂)罾子:预设在水里,使鱼儿“自投罗网”的工具;

虾搭子、扰子(抄网),扳罾子、撒网、拖网;麻罩;鱼叉,钓鱼钩,滚钩,鳝鱼戟子:可在岸上或船上操作的逮鱼工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