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城事] 黄陂泥塑:从归元寺五百罗汉到各国政要卡通

[复制链接]

74

主题

130

帖子

363

积分

小学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6 14: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傅坚
在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齐石大道上一间不起眼的门店里,60岁的陈友芳正在为刚烧制成的几个泥娃娃拍照,以便放到网上出售。一块普通的黄泥巴在陈友芳手中几经揉搓、粘合、塑形,再用竹刀细致地在头部挑出眼耳口鼻,最后放入烘箱进行烧制,拿出阴干,这便是黄陂泥塑最原始的制作过程。
据史料记载,从隋朝开始,黄陂李集、泡桐一带寺、庙、观、庵,星罗棋布,供奉的尊神数以万计。这些神像绝大多数为泥塑而成,造就了大批泥塑艺人。
说到黄陂泥塑,就不得不提到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清朝道光年间,汉阳归元寺兴建罗汉堂,黄陂的王煜父子受命新塑佛像。为此父子二人遍访名刹古寺,最后按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罗汉石刻拓本为依据,历时九年完成五百罗汉的塑制。两百年间罗汉堂几次受水灾侵袭,罗汉满堂漂,但水退后罗汉仍完好无损,由此可见黄陂泥塑技艺的高超。在黄陂云雾山深谷中的一座小村庄因走出了王煜父子,而被称为泥人王村。时过境迁,曾经家家户户捏泥人的小村子因为泥塑产业的没落,如今已没有一户人家从事这一古老的行当,只剩下十几栋以石块垒砌外墙的老屋还保持着几百年前的风貌,虽历经沧桑,却依然矗立。
新中国成立后,黄陂泥塑工艺开始与现实题材结合,艺人们创作出了一大批如《收租院》《欢庆解放》《红军过后》等优秀作品。很快,和当时陕西农民画一样,黄陂的泥塑在全国引起轰动。到了 20世纪70年代中期,黄陂组建成立了泡桐泥塑厂,主要产品有奔马、飞鹰、人物、佛像等。1976年泡桐泥塑厂产品被外贸公司推介到国外,出口欧美和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黄陂泥塑产品开始批量进入市场。当时厂里的技术人员梅俊先现在已是黄陂泥塑协会的会长。
年幼时的梅俊先有空就会跑到寺庙里玩耍,还经常把送子菩萨怀里小娃娃取下来玩,大人发现了,免不了一番教训。没了玩具,他便照着菩萨捏泥人,兴致高了还会到田地里抠泥巴,带在身上,把路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动物、家具和器皿都变成手中的一件件泥巴玩意。1973年湖北省美术学院专门在泡桐开泥塑培训班,小有名气的梅俊先参加培训,经省美院专家的点拨,逐渐成为黄陂泥塑骨干。那几年,梅俊先和泥塑工匠共同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梅俊先和其他泥塑工匠创办了泡桐泥塑工艺厂,边传授技艺边生产,既传承泥塑手艺,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这些民间题材泥塑广受群众欢迎,一时间,走俏全国,供不应求。“厂子最辉煌的时候工人达到500多人,每年仅出口一项便为国家创汇300万元。”梅俊先不无骄傲地说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陂泥塑由于创作人员过于密集,生产成本变高,加上人们消费喜好的转变,泡桐泥塑产业逐渐萎缩,许多泥塑人才不得不外流他乡创业谋生。根据市场需求,他们将泥塑手艺运用到建筑、家具、城市雕塑等行业中,取得成功。
曾经盛极一时的泥塑厂如今显得有些没落,老旧的厂房已租给一家家具厂,站在厂房外透过门缝向里张望的梅俊先表情十分复杂,一面是传统泥塑在泡桐这个“泥塑之乡”渐渐没落让人感到可惜;另一面又是大批泥塑艺人的出走将泥塑技艺带向全国,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与机遇。
如今已年近七旬的梅俊先除了偶尔玩玩手中的黄泥巴外,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推广和发展黄陂泥塑上。今年8月底,梅俊先还将带着他刚制作的一套各国领导人卡通泥塑赴法国进行展览和交流,期望能让黄陂泥塑在国际上再打响一炮。
与泥塑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的梅俊先制作泥塑时,早已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境界。
曾经盛极一时的泥塑厂如今早已没落,站在厂房外梅俊先百感交集。
梅俊先所塑的一套各国领导人卡通泥塑将于今年赴法国参展。
陈友芳从烘箱里将烘干的泥塑拿出。

长江商报消息 盆栽里的小玩意都出自梅俊先的巧手。
归元寺五百罗汉历经近两百年沧桑,依然完好,充分体现了黄陂泥塑的高超技艺。
每一尊泥塑都要经过反复雕琢打磨。
镜子里倒映出陈友芳制作泥塑的工作场景。
用竹刀在人物面部挑出五官。
选取泥巴为原材料要仔细挑出里面的小石子。
泥塑制作完成后印上小款。
制作泥塑所用的各种刻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