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城事] 水生生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矛尾鱼和它的小伙伴们

[复制链接]

1717

主题

2904

帖子

7660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76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22:5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微笑”的白鱀豚
栩栩如生的海豹
  荆楚网记者 李克伟 通讯员 孙慧
  亲,我叫矛尾鱼,老家在遥远的非洲深海。不过20多年前,我来到了我的新家——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相比馆里其他的小伙伴们,我只能算是新来的,但是要说起我的辈分,我是他们的老祖宗呢,在这里被称作“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矛尾鱼
  来自矛尾鱼的口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被人们称为活化石,是世界上现生的最古老的鱼类。从研究角度讲,为科学工作者探索四足动物的起源,寻求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亲们,要知道普通的鱼鳍里都没有肌肉,更没有骨骼,而在俺们矛尾鱼的鳍里却有很厚的肌肉,更特别的是俺的那一对强大的胸鳍和一对腹鳍里还有一段管状的骨骼。
  有肌肉就可以运动,这就说明了俺们矛尾鱼的鳍已经在向可以运动的“手”和“脚”转化了,而鳍中的管状骨骼正是登陆陆地时所必须的“支撑架”。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因种种原因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水体在逐渐减少、干涸,鱼类的生命受到了空前的威胁,一些鱼类勇敢者们尝试着离水登岸,这是多么伟大的尝试啊。
  虽然无数的鱼类前赴后继地倒下了,但总有一部分鱼类还是挥动着还不太协调的鳍,顽强地向气候温暖潮湿、树木葱郁茂盛的地方走去。它们生存了下来,成为了两栖类的祖先。
  而我们矛尾鱼,选择了更深处的海洋,繁衍生息了下来。我们身上所具有的从鱼鳍产生肌肉、骨骼并向四肢转变的特点,为陆地上的生物是从水里进化的理论提供了活生生的佐证。
  原本人们以为我们已经全面灭绝,在地球上再也看不到了。但在公元1938年,一位科学家在巡视渔民捕鱼时竟发现了活生生的矛尾鱼,这只是很普通的一次捕鱼,却是二十世纪科学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其性质几乎可以和发现一只活恐龙相比。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何舜平研究员这样评价我:“矛尾鱼标本身价不可估量,该物种在中国仅有四尾标本,在世界上也非常稀少。”
“蝙蝠侠”来了
“沉睡”的江豚
大白鲨的尖牙利齿
  水生生物博物馆的渊源
  做完了自我介绍,就要介绍我家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自1954年从上海搬到武汉,至今已经整整60年了。
  它的前身是淡水鱼类博物馆。后来,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原博物馆的标本收藏不断增加,发展为淡水鱼类博物馆以及无脊椎动物、藻类等多个独立的标本室。2003年,以淡水鱼类博物馆为主体整合其它标本收藏,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水生生物博物馆。
  博物馆中收藏有丰富的水生生物标本,其中包括中国淡水鱼类标本一千余种,40余万尾;来自国外34个国家和地区的鱼类标本600余种;藻类标本2万多号;以及各类群的无脊椎动物标本。这些,都是科研人员们从世界各地辛苦收集、受赠获得的。
  对于数量,大家可能没有形象的感触,但是只要说下目前博物馆中我的小伙伴们,大家应该经常从新闻中看到.例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白鱀豚和二级保护动物江豚、山瑞鳖、大鲵、胭脂鱼和扬子鳄等。当然,该博物馆收藏的主要特色是丰富的东亚特有鲤科鱼类和青藏高原的鱼类。
  该博物馆相关的研究在世界鱼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成果包括鲤科鱼类志、高原鱼类的生物地理学和东亚鱼类的起源演化研究。先后有伍献文院士、陈宜瑜院士和曹文宣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为该博物馆的收藏和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05年,水生所建成5000平方米博物馆大楼,把全所分散保存的标本集中起来存放在新的标本库中,并与鱼类数据库一起为鱼类学、水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化研究提供了最权威的资料。
  除了科学研究,博物馆还通过展览板、标本、显微镜等,同时建成了名为“水生生物世界的奥妙”的科普展览。向公众展示奇妙的水生生物世界,唤起人们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感慨水底下的神奇。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好端端的,为啥要在1954年从上海搬来武汉呢?”
  何舜平研究员说:“湖北有着千湖之省的美誉,水生资源丰富。1954年,为了解决全国人民“吃鱼难”的问题,水生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迁至湖北武汉珞珈山东湖畔。60年来,以水生生物博物馆为依托,科研人员重点开展了鱼类学、养殖学和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四大家鱼人工繁殖”、“鱼类遗传育种工程”、“异育银鲫的培育与应用”、“世界第一例克隆鱼”、“世界第一例转基因鱼”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的成果相继问世。目前,这里已经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研究鱼类的中心,在鱼类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准。淡水鱼类的种类数量在亚洲的各博物馆中是最多的,而且其收藏每年都在增加。”
“威武”的扬子鳄
白鱀豚和江豚
白鱀豚宝宝
一米多长的中华鲟
有特点的长尾鲨
  矛尾鱼的小伙伴们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我有很多的小伙伴们,在我旁边,最着名的,就是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鱀豚了。然而,2007年,它已经被科学家宣布了功能性灭绝,要想最方便的看到这位小伙伴,各位亲就只能来到博物馆了。
  白鱀豚也不是一条寻常的“鱼”。它是中国特有的水生的哺乳动物,仅生活在长江里。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子宫怀孕,乳汁育婴。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中新世和上新世。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是她依然保留着2000多万年前的一些古老生物特征,被称为“活化石“。
  特别的是,白鱀豚的大脑几乎与猩猩一样发达,因此它很聪明,智商很高。其皮肤结构也非常独特,声呐系统非常灵敏,有特殊的潜水和靠回声定位的生物行为,人类通过研究它,获得许多研究成果,例如雷达,就模拟了它的回声定位。
  可惜,这个行为,却成了白鱀豚灭绝的原因之一,主要依靠声呐回声定位,在江河里日益增多的轮船螺旋桨的声音,会误导它们,最终导致白鱀豚被螺旋桨绞死或者绞伤。
  那条在展台上身高一米多长的大个子是中华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硬骨鱼类之一,最大体重可达500~600公斤,体长可超过4米。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亿年,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在靠墙边展台里的小伙伴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全球鳄类家族中个头最娇小的一种,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在博物馆里,都能近距离接触到。
武汉东湖畔的水生所
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席Gilles BOEUF教授在水生生物博物馆参观交流
学生在博物馆参观
  水生博物馆的荣誉
  这么有趣的博物馆,当然也少不了求知欲强的孩子们,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学生专程到博物馆,感受水生生物的神奇魅力。博物馆除了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公众科学日”之外,其它时间也免费对外开放,不过要注意的是,要提前预约哦!
  博物馆吸引了这么多的孩子们,当然也受到国家、科学院、湖北省和武汉市的重视,先后被命名为湖北省和武汉市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 “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999年)。
  欢迎对水生生物感兴趣的人们,来这里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
  联系方式:
  地  址: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电  话:027-68780725
  依托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