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城事] 大师背影留下问号 武汉新一代大师在哪

[复制链接]

1717

主题

2904

帖子

7658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765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1 17:4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者李佳 王娟
  1911年,“国际法一代宗师”韩德培出生于江苏如皋。
  1913年,“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出生于湖北黄安。
  1914年,“中国外科学之父”裘法祖出生于浙江杭州。
  1919年,“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出生于湖北武汉。
  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他们立足武汉,在各自领域闪耀出夺目光芒,成为一代宗师。他们也成为城市的标志,武汉在全国的地位因而不同。
  2008年起,他们相继在武汉辞世。最近一位,是1月30日逝世的汉剧大师陈伯华。
  他们之后,武汉还能不能产生新的、堪为城市符号的大师?
  时代造就大师 大师们的产生,依托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也见证着武汉、见证着中国在岁月长河中的变迁
  韩德培
  戏曲研究学者杨德萱分析,在陈伯华成名的上世纪30年代,大汉口是繁华的全国性市镇、知名的商业口岸,经济的繁荣,人口的汇集,让汉口成了闻名的“戏窝子”。
  汉剧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不同剧种出现了核心人物,还有一批长期稳定的班底团结在他们周围,如集结在梅兰芳周围的“梅党”,他们不断策划推出新作,不断打磨,逐渐产生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杨德萱认为,戏曲环境的繁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极大促进了流派发展和大师涌现。“梅兰芳排了《贵妃醉酒》,程砚秋就推出《梅妃》,尚小云则有《王昭君》。你追我赶的良性互动,推动他们各自艺术的发展,促成了大师出现。陈伯华和同期的‘万盏灯’、‘七岁红’并称汉剧旦角三鼎甲,也是同样的状况”。
  张培刚的弟子、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建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张培刚学问产生与发酵的土壤,同样与时代息息相关。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国家向哪里去?面临多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像西方一样工业化,一种是靠农业自身的提升,还有一种是取中间道路。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其理论产生正基于大量的调研和对国情的了解,并结合了在海外时的系统理论学习。
  他的理论当时没有受到重视。1949年后国家选择学习苏联,曾经片面追求工业化;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回过头来看,农业的改造和发展现代工业都没有解决好。1984年《农业与工业化》一书出版,政策制定者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和理论基础。此后,张培刚又提出了协调发展中部崛起的战略,一系列观点都得到了重视。
  “一个学者的研究一定要接地气,能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也必须在理论上能站得住脚,要对国情有深入的了解。”张建华说。
  裘法祖成为大师级人物,也是因为他顺应时代、引领时代,站到了理论前沿。
  他的嫡传弟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邹声泉介绍,自20世纪第一个10年,蔡元培、马君武等留德学人陆续归国,文史哲医领域就不断有留德学人创造性地接受德国学术文化。裘法祖上世纪30年代赴德求学。之后在武汉医学院主事时,他最早引进中国医学家到德国参观;许多武汉医学生也经由他创办和推动的中德医学会到德国留学。1979年在他主导下,同济成立了卫生部领导的第一个“腹部外科研究室”,之后他提出的器官移植的系列理论基本跟全球同步,并将许多先进的理念引入我国外科的教学体系,泽被一代人。
  韩德培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1942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和当时许多有志于“救中国”的爱国青年一样,他看到法治是现代社会必有之意,选择了学习法律。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黄进是韩德培高足。昨日在京通过电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介绍,韩德培的光芒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显现。当时整个国家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重视法治的整体氛围;同时,经济发展也提出要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韩德培率先在武大成立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其中后者还是亚洲第一个环境法研究所,这些都具有前瞻性,“借助改革开放大时代的背景,发挥学者才华为国家社会服务,韩老算是一个典型”。
  大师代言武汉 远去的大师们,代表着武汉这个城市
  张培刚 记者周超 摄
  裘法祖
  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梅兰芳看了陈伯华演的《宇宙锋》后由衷赞叹:“她比我演得好。”《宇宙锋》拍成戏曲影片在全国城乡放映,使海内外观众认识了陈伯华,认识了汉剧。60多年来,《宇宙锋》仍在全国各地巡演不衰。陈伯华的名字,与汉剧几乎成了同义词。
  1979年,担任武汉医学院副院长兼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的裘法祖率我国器官移植考察组赴西德六大城市访问,重开两国医学界联系渠道。此时他因“裘氏手术”和精湛的外科手法,已在外科学界成为领军人物。他为人为学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同时医德至上,不仅是武汉、也是全国医界楷模。
  1980年,武大法学系主任韩德培帮助武大恢复法学教育。他敏锐地意识到,国际法将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年,他组建了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这是中国高校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他被称为“国际法一代宗师”。他恢复创建并领衔的武大法学院30年来广揽人才,创出国内著名的“珞珈学派”。
  1984年,在华中工学院任教的张培刚,把30年前在哈佛求学时获优秀论文的《农业与工业化》,交由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本具开创意义的经济学著作使他成为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前几年,他走进中南海,成为第一批给国家领导主讲“外国经济学”的专家。
  张培刚一直关心武汉的发展,他的新型工业化和中部崛起等思想,仍是指导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财富;他和提出“两通起飞”的李崇淮等一批经济学人,成为“武汉崛起”的城市代言人。
  城市呼唤大师 今天,武汉还有没有大师?新一代的大师在哪里?
  城市永远需要大师、呼唤大师。
  生于上世纪初的这拨大师,已相继离开。今天,武汉还有没有大师?新一代的大师在哪里?
  “不必担心,上一个时代的大师可能寥寥,这个时代,或许群星灿烂。”武大哲学学院教授彭富春认为,称得上大师,必是具有创造性的领袖型思想学术人物。已逝的裘法祖、张培刚和韩德培,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和很好的家学经历,既懂中国又懂西方,我国改革开放时,他们的学术思想找到了为世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机遇。
  新时代产生的大师会有哪些特征?他认为,总体来说,这是一个中国梦的时代,国家和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敢于做梦和完成梦想就能成为一代大师。
  “新时代的大师,和之前的大师或许迥然不同。首先,我们处于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我们中国可能产生的大师有更广泛的视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往的大师,他们可能用尽一生回答的问题,只针对中国,现在则需要有全球化思维。第二,我们这一代的大师,跟上一代的大师相比更加多元。过去只有少数大师,现在的大师群星灿烂。第三,能称得上大师其人,不会是造神运动的产物,一定要接受时代的检验,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可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在之前的那个时代,这种检验因为种种原因,或许会迟滞数十年;现在完全不一样:在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检验标准更苛刻,检验的时间可能来得更快。”
  对传统戏曲而言,情况或许有所不同。
  杨德萱认为,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艺术的欣赏趣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移,汉剧需要的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继承传统,才能生存下去,再谈发展和培养大师。他还呼吁出现优秀的艺术评论和批评,“梅兰芳有齐如山,陈伯华有龚啸岚,而现在的文艺评论没有批评,只有吹捧,这对艺术家的发展是不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