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有机花菜其实不是有机的、餐桌上的美味“苕尖”已经长不出红薯……啊!!其实在武汉,许多外来蔬菜都是通过新技术转化变成“汉产”,这些新品种“混血”蔬菜有30多种,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餐桌,而且价格也十分亲民。想知道这些“混血”蔬菜背后的故事吗?快来看看吧! ■ 尖板眼:大红番茄是蜜蜂授粉 在东西湖农科所,成片的大棚蔬菜长势喜人,有水芹菜、西洋菜、油菜薹、孢子甘蓝、松花菜等。其中木架支撑的番茄树已长到半人多高,挂满了青色的番茄,最下面的一部分已变成红番茄。 武汉知名蔬菜专家朱林耀说,这是一种帕维亚番茄,原产地是美洲,使用熊蜂授粉技术,亩均增产1000多公斤。熊蜂是专门从荷兰引进的一种蜜蜂,最喜欢为番茄花授粉,经过熊蜂授粉长大的果实,番茄个头都差不多,不像传统番茄大大小小的,而且营养成分提高了20%。 这种番茄比一般番茄大一倍,而且红得很自然。针对人们对番茄打激素的担忧,朱林耀说,因为番茄花遇到高温或低温,容易脱落,有的菜农于是给番茄树打植物激素,这样的番茄需要人工催红,长期食用对健康有害。而采用熊蜂授粉后,产出的番茄个大红润,市民可放心食用。 目前,帕维亚番茄已在武汉东西湖、蔡甸、黄陂等地大面积种植,有的已经进入集贸市场。 有机花菜大多非有机 现在人们都喜欢吃“有机花菜”,它茎叶更长,比传统的花菜要鲜甜、脆嫩,市场售价5元一斤,而且卖得比较好。武汉蔬菜科学研究所专家龙启炎介绍,其实市面上绝大多数有机花菜并非有机,应该叫松花菜,是花椰菜的一个品种,与传统的紧花菜、西兰花都属同一个家族,最早从台湾引进。 龙启炎说,有机菜须是在有机环境里生长的蔬菜,松花菜不能叫有机花菜,属于误传或商家促销的噱头。由于松花菜其个头大,长得比较松散,其全身吸收光合作用较多,营养丰富,其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比紧花菜高,口感也很鲜美,深受武汉市民的喜爱。这种菜在武汉经过技术改良后,一年四季都可以供应。 “苕尖”只长叶子不长红薯 夏天,“苕尖”(红薯尖)也是家常菜,它和竹叶菜、苋菜相比,‘苕尖’炒后不变色,而且入口像肉一样有嚼劲。“其实我们现在吃的薯尖,已并非以前的薯尖,而是改良品种,原产地是台湾,后在福建经过红薯和竹叶菜嫁接,培育成福薯8号、10号两个品种,经过农业专家改进成鄂薯1号,结合了竹叶菜和传统薯尖的优点,只长叶子不长红薯,而且不需要打农药。”朱林耀说。 据了解,武汉市场上卖的薯尖已全部“汉化”,在黄陂、江夏等地种植了二三万亩,菜农利用薄膜立体栽培,下面种薯尖,上面种苦瓜、丝瓜遮阴,使得薯尖的叶片更绿。 朱林耀说,现在的薯尖除冬季外均可吃到,上市期从4月到11月,比以前延长3个月,而且可多次采摘,现在一年的亩产可达2万斤,增收四五千斤,在武汉已形成每年近10亿元的产业规模。 ■ 你所吃的“混血”蔬菜大有来头 早在2005年,为了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武汉农科院、菜科所、蔬菜技术服务总站等部门就开始在郊区开辟试验田,每片大概10亩左右,试种一些外来的特色蔬菜,比如现在已经大众化的薯尖、松花菜、孢子甘蓝等。来自日本的圆头白菜就是武汉市有关领导于2007年去日本考察时引进的。 据了解,根据不同的土壤和地形特点,武汉在郊区划定8个蔬菜基地,现在蔬菜基地总量达100万亩,年均增长5%,蔬菜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总产值达120亿元。 朱林耀说,1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30余种特种蔬菜被培育为大众菜,现在武汉7万亩大棚快生菜地里,有三成都是这种混血菜。武汉市引进蔬菜进行混血,不仅能增加蔬菜品种,丰富市民菜篮子,还能创造额外的效益。比如在黄陂种植的一种芦笋,由于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现在种植面积已达千余亩,还出口到日本。 “混血”蔬菜有营养 价格便宜惹人爱 从前,混血蔬菜对许多武汉市民来说很陌生,比如生菜在武汉露面时,很多人不了解,到现在大家随时可以买生菜吃了,目前菜市场里的“混血”蔬菜价格并不高。比如有一种孢子甘蓝,这种菜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此前在中国台湾有少量种植,现在也汉产了。孢子甘蓝的小叶球,蛋白质含量很高,居甘蓝类蔬菜之首,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也较高,而且其口感好。目前研究表明对乳腺癌的防治,也有显著作用。随着大面积种植,价格从以前30多元一斤降至10元一斤。 武汉蔬菜科学研究所专家骆海波介绍,市民要的是口味、营养,这些新奇特的“混血”蔬菜颜色更鲜艳。比如苋菜,以前只有红绿相间的一个品种,现在有纯红色的苋菜叫“红贵妃”,还有纯绿色的苋菜等多个品种。苦瓜以前是单纯的白色,现在的新品种有纯绿色的苦瓜。现在市场上还能看到紫色的小白菜、紫叶生菜等,这些都是汉产“混血”蔬菜。
来源:综合楚天金报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