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蓝花花》工笔画 187cm×103cm 纸本 2010年

图为:《百合》工笔画 188cm×104cm 纸本 2012年艺术家名片
湖北日报讯 李乃蔚,1957年出生,197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协理事,现为湖北省文联展览艺术部主任。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屈原文艺奖、美术文华奖和五一劳动奖章等。 主要从事中国画人物画的创作,尤以工笔人物画成就显著,代表作《山菊》、《银锁》、《清音》、《聘》、《红莲》等。 曾有哲人诗意地说过:“童年是人生命的起点,是全部人性的最初展开。” 李乃蔚,出生在重庆,7岁随父亲到了武汉。“记得当时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上船,第一次乘坐大客船顺长江而下,对我的人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乃蔚的回忆里,那天细雨濛濛,船上风很大,他伏在船舷的栏杆上看景色。“山越来越大,越来越险,忽而平缓,忽而险峻,在云气烟雨中是那样的雄奇、神秘。”长江留给乃蔚一江憧憬。 乃蔚17岁,处女作《乌兰的歌》挂进了中国美术馆。22年后,他的工笔人物画《山菊》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览”上,获得大展最高奖———银牌奖。中国工笔人物画大师潘挈兹先生拄着拐杖,站在画前激动地对周围的评委们说:“这幅作品用传统的工笔画材料和技法,比较好地表现了当代人物的精神风貌。” 在“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号令下,一声汽笛,乃蔚坐上了去新洲县的小火轮。“那些日日夜夜里,画画,成为超负荷劳作之余的休息,暗夜的阳光。到现在,我仍很怀念那一段夜夜伴着蚊虫、油灯度过的岁月。”一封从省里寄给大队的约稿(连环画)信函,改变了乃蔚的处境。大队干部安排他当了令人羡慕的“猪倌”,成了半脱产的“画家”。 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画画,乃蔚每天清晨4点就起来煮猪食、喂食、捡猪粪……画室简陋,“在沙地上打下四根木柱,将一口小木箱架起来,就支成了一张‘画案’,钉上了一小块塑料布,就好了。” 一张张图画送走炎热的三伏,迎来凉爽的高秋,300多天后,画稿寄往湖北美术出版社,一本冠有“知识青年李乃蔚”创作的《火红的战旗》,与千万本“小人书”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乃蔚取下箱面上的塑料布,发现木箱的边缘竟结成薄薄的一层汗霜,如盐粒般晶莹。 画连环画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巨大工作量让人望而生畏,“拿下一部作品,需日夜兼程。掉几斤肉、喝几瓶药的情况是不新鲜的。”20多年里,李乃蔚创作发表了《将相和》、《汉高祖刘邦》、《阿基米德的故事》等30多部连环画册。随后,乃蔚却毅然将画笔转向了一向冷寂的工笔人物画。朋友说:“你丢掉原来熟练的技巧,太可惜!” 迷上工笔,乃蔚便不知节假日是什么滋味,他说:“艺术劳动和大工业化生产不一样,艺术创作极富于个体性,无所谓上班下班、包括元旦春节在内。”一年下来,也就是创作一幅好的作品。有时因多种原因,会造成前功尽弃。 1989年夏天,武汉40℃高温持续多日。乃蔚把自己封闭在那间“蒸笼”画室里,汗水浸湿了衣裤,板凳上坐湿了一片,乃蔚换一条板凳,继续画下去…… 人有“耐温”能力,可那娇嫩脆弱的“绢”却受不了炎热酷暑的考验。“一幅即将完成的2米×1米的工笔人物画《黄帝战蚩尤》竟炸裂成碎片。” “这炸掉的是我半年的心血啊!”在矛盾和痛苦交织的热辣辣的汗液中,“把这绢本的碎片装裱起来后,仿佛成了一幅出土的帛画。” “天道酬勤”,乃蔚用心血换来沉甸甸的果实。不仅在国内,他的创作在国际上也引起关注。2010年,他的获奖作品《红莲》参加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现场几位外国“观众”通过翻译向他详细询问作品的有关创作情况,他一一解答。接着,那几位“观众”竟邀请乃蔚去看看画,乃蔚才知道这是几位参展的外国画家。2012年,乃蔚的工笔画《待鸿》又获庆祝建军85周年全国美展暨第十二届全军美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 “2013中国画坛十二大年度人物”颁奖辞称,乃蔚是“工笔画坛一翘楚”,正是缘于他的作品演绎着新的时代精神,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瑰丽,传递着“经典”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