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城事] [典故传说]孔子问津

[复制链接]

1724

主题

2946

帖子

7921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79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8 13:3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奉以万世师表。他所开创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远播世界各地,在东亚、东南亚一带还形成了以儒学为社会文化基础的儒家文化圈。这样一位伟大的圣人,生时一度向往楚国,几番欲往又在途中多遇险阻,终未能如愿抵达楚国郢都,却在楚国属地今武汉新洲留下了“问津”的典故传说。

孔子问津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视楚地为南蛮,多有不屑,而身处齐鲁的孔子却熟知楚国史事,并多有赞赏,甚至还曾屡次请教于楚人,如史载孔子求教过老子、拜访过老莱子(此取老子与老莱子为二人说)。身为鲁人,孔子一直想振兴鲁国,后因功居大司寇之位代行相国的权力。邻国齐国预感鲁国将会因此强大而威胁到自己,于是送八十名美女献于鲁国君臣,以堕其志上下离间,鲁国主政者从此不理政事。孔子被逼无奈离开鲁国,携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其“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经一番在卫、宋、郑、陈、蔡等各国间奔走,孔子不仅未被举用,处境还一度窘迫,被人以丧家之犬形容。这时楚庄王后裔、楚国大将沈尹戌之子沈诸梁因退吴有功被楚昭王封在了北方重镇叶邑(今河南叶县),政绩卓然,被人们尊称为叶公。因叶邑与中原各国相近,孔子自蔡到叶拜访叶公,也有人说孔子是受叶公之请而来,于是发生了《论语》中著名的“叶公问政”。孔子告诉叶公为政事之好即为“近者说(yuè),远者来”,颇有赞誉之嫌。不过二人从各自国家的风俗出发在对正直认识上却有争执,叶公认为如父有罪子告发,那就是正直的表现,孔子则相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楚鲁两国对“法”与“理”的不同认识。

  孔子问津正是发生在这次与叶公论证后返蔡的途中。《史记·孔子世家》《论语·微子》对此次问津都有记载。“津”古意为“渡口”,“问津”就是询问渡口所在。孔子让弟子子路问津,子路见附近有两人正在耕作,便上前询问。其中耕作的一人是长沮,长沮问:“那个坐在车上驾车的人是谁?”子路答:“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是的。”没想到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啊!”其实这是一句隐语,反讽孔子知道鲁国动乱的“迷津”却无力改变,今日又奔波到此。子路只好又问另一耕人桀溺,桀溺确认了子路的身份后,不仅没有告知渡口所在,反而规劝子路:如今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到处都是无道,谁又能改变呢,何必跟着孔丘躲避无道之士而四处游说,不如向我们一样做个躲避无道之世的人。说罢只管耕田,不顾子路的询问。子路无奈而返,告知孔子,孔子叹息道:他们是隐士,与鸟兽同处,置天下苍生而不顾,这并非我的志向,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如此奔波呢。由此可见,孔子不是一个消极避世、随波逐流的人,他积极勇敢地担负社会责任,宣传自己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和主张,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也许这就是“问津”流传千年的缘故和深意所在。

  问津之后,孔子着实经历了一番苦难和讥讽。当时楚昭王发兵救陈攻吴,驻军于陈蔡一带,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派人去请。孔子正要应邀前往,不料被陈蔡的大夫得知,他们认为孔子是贤者,一旦被楚国所用必将不利于陈蔡,就把孔子围困在了荒野之中。断粮,不得进,从者多病,可孔子仍旧安然讲诵,兴致高昂地歌唱,留下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名句。这句话多被人误解,其实原意是:君子在穷困有难时,仍然能固守操行品德,而小人却会胡作非为。之后,幸亏楚昭王兴师来迎,方才得脱。楚昭王赞赏孔子,欲以七百里地封孔子,后被令尹子西劝止,理由是:孔子主张的是恢复周礼,这对仅被周朝封为子男爵位的楚国是不利的,况且孔子一旦得到封地,以其师徒的能力必将兴起不可束缚,不是楚国之福。也许孔子不被举用,激怒了尊孔的后人,便以叶公好龙抹黑了最早与孔子论政的楚国高官叶公,或许也是一种暗喻。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中叶公不仅不好龙,还曾让贤于年轻人以“叶公让贤”而美誉天下。同时在楚国民间,也有不少反对孔子的人。楚国狂人接舆作《风之歌》嘲讽孔子的主张和为政之愿,被后世诗仙李白引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广为流传;以“戏彩娱亲”位列二十四孝内的道家领袖老莱子当面训导孔子应放弃当下主张,改奉无为而治。与孔子不同,接舆和老莱子都避官不仕,他们是看透了楚国国政的弊端。孔子则胸怀天下,坚持不懈,收徒承志,楚人公孙龙等也陆续拜于孔子门下,终在三百多年后的西汉时期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天下主流意识形态。

  公元前164年,刘安被汉文帝封为淮南王,今武汉新洲地区属其封地。据武汉地方志记载,新洲此时发掘出一块石碑,碑上以秦隶刻文“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大字。为纪录此事,刘安命人在发掘地建亭立碑,还在旁边建造了孔子庙,仿孔子生前开私学之先河也设置了私学,供儒生百姓瞻仰祭祀、讲学传道。史载时有伏生、申公等著名学者文人在此聚集著述,由于《淮南子》一书多出自这些文人之手,有人推测《淮南子》一书很有可能是在此著成。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崇,新洲孔庙规模和声誉不断扩大,相继有唐朝杜牧、宋朝朱熹和孟珙、宋末元初的龙仁夫、明朝王阳明等大儒在此传道授业解惑。明朝万历年间,此处孔庙更名为问津书院。据有关统计披露,自科举以来,问津书院已走出进士387人。问津书院因其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学术史上的重大贡献和影响,而与岳鹿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等一并载入《中国书院志》。

  问津书院在历史上屡遭毁坏,近年来政府又不断投资修葺一新,问津书院再一次焕发光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