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城事] [民国才子的武汉踪迹]郭沫若:火热激昂的三厅岁月

[复制链接]

1726

主题

2950

帖子

8131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81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22:5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们是才子,他们是民国才子,他们是一群活在正史、活在教科书、活在文艺史、活在半身铜像,更活在稗官野史、翻拍电视剧以及一波波民国热中的男人。
  全国90%文化精英聚武汉
  他们是负气出走,又被周恩来请回的郭沫若;是宣称要经验过一百个女人的杨骚;是登报宣扬家丑又登报自称精神病的郁达夫;是跑警报时仍不忘开玩笑的老舍;是备受弘一法师赏识,并受赠其全部文艺书籍的王平陵;是为抵制蒋介石手谕,愤而辞职的阳翰笙;是身陷囹圄,仍开朗豁达的叶浅予……
  武汉有幸,曾容纳过众多民国才子。
  而以上提到的几位,除杨骚外,其他几位全是抗战初期聚集在武汉的。

  武汉市第十四中校园的塑胶跑道旁有几株石榴树,火红的花正欲喷薄而出。5月5日,校长平先柏对记者说:“将来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的周围也种上几株,郭老喜欢石榴花。”
  郭沫若女儿的信
  今年1月,十四中收到了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写来的一封信,她在信中说,2004年夏天,她曾去过十四中……她希望三厅旧址能成为“一处富有感染力的历史窗口,一个直接面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而这也是十四中的迫切愿望。平先柏校长说学校准备与八路军办事处合作,恢复三厅史料展。三厅旧址位于十四中校园的一角,白色两层小楼,黑色木门窗,典雅简洁。曾经是学校的教室,抗战后成为三厅办公地点。小楼前立着郭沫若的半身铜像,戴着圆眼镜的郭老注视着400米的塑胶操场,穿着天蓝色校服的少年们正在奔跑、跳跃。
  一棵高达五层楼的女贞枝叶繁茂地斜伸向天空,周俊宏副校长说女贞是灌木,长这么高是很少的。他曾看过一张拍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照片,穿长袍的学生们站在这棵女贞旁边,八十多年过去了,这棵女贞没多大变化。
  风来,满树细小的叶片悉悉索索地响起。它默默见证了郭沫若在武汉的火红岁月。
  一段情愫
  三厅是全面抗战初期,唯一一个在国民政府里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坚力量的机构。实际上由中共长江局和周恩来直接领导,集中了文艺界许多代表人物。
  而郭沫若就任三厅厅长还经历了一番周折。
  1938年元月郭沫若来汉,当他得悉,国民党方面恢复政治部不过是装潢门面,收买人心,而在人事安排上,排斥共产党人时,他愤怒地说:“在国民党支配下做宣传工作,只能是替反动派卖膏药”。从而不愿就任第三厅厅长,直到1938年的元月底,三厅难产。
  陈诚黔驴技穷,2月6日,在宴请郭沫若的餐席上,突然宣布举行所谓的“第一次部务会议”,委任特务头子刘健群为三厅副厅长,企图就此既定事实。郭沫若一眼看出蹊跷,申言“自己还没充当第三厅厅长的资格”,拂袖而去。
  郭沫若负气去了长沙。后周恩来请于立群专程去长沙,转交一封信。周以“让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可考虑接受他们的副部长”相劝勉。于立群不负使命,郭沫若很快返回武汉,出任三厅厅长。
  周恩来为何让于立群去请郭沫若?
  原来于立群有个姐姐叫于立忱,是《大公报》记者,她与郭沫若在日本相识相恋,未料,于立忱被疾病苦缠,自缢身亡。不久,郭沫若经人介绍认识了女星于立群,可以想见郭沫若见到故人胞妹时的心情。
  1938年元旦,陈诚电邀郭沫若即赴抗战重镇武汉,“有要事奉商”。原本打算来武汉的于立群即搬入郭沫若在广州寄宿的新亚酒楼。两人同车抵达武汉。
  最后一个离开
  由郭沫若任三厅厅长,众望所归,一个团结了思想界、文艺界、学术界著名人士的三厅于1938年4月1日正式成立。各种人才,济济一堂,集结在抗日救亡的大旗之下,时谓“名流内阁”。
  三厅一成立,就在武汉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宣传工作。这实际上是我党在国统区领导展开的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抗日宣传活动。
  使得“在刀光血影下已经窒息了整整十年”的武汉复苏了。郭沫若决定在“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时,举办“献金活动”。
  这一天,当8个献金台揭幕后,武汉三镇沸腾了,各种各样的人群:衣衫褴褛的人力车夫、码头工人、报童、佣人……带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和金钱首饰、纸币铜钱,涌向献金台。
  万头攒动,川流不息,人与人之间在竞赛,台与台之间在竞赛,出现了一个“献金狂潮”,为了民族的生存,武汉人民奉献出一颗颗赤诚的心。原定3天的献金期在群众的要求下,不得不延长到5天。最后总计献金数目高达100万元,后来用这笔钱购买了大量的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
  此外,三厅还举办了抗日慰劳活动,征募寒衣、背心,并坚持编印两份周报……
  直到1938年10月24日武汉沦陷前夕,在密集炮火的包围中,各种机关、人员均已先后撤往重庆。郭沫若仍在坚持战斗。他为《扫荡报》写了一篇最后的社论《武汉永远是我们的》。他还驱车汉口市区查看撤离武汉时的对敌宣传标语,当他看到前几天经他拟好的标语:“武汉是日本侵略者的坟墓”字大如斗,已高挂于水塔之上,横陈在马路中央,他才满意地笑了。
  10月25日清晨郭沫若离汉,结束了他与政治部三厅在武汉10个月的战斗——这天也正是武汉沦陷的日子。他战斗到了最后。
  在给十四中信的最后,郭平英说郭沫若很喜欢石榴花,能够象征1938年三厅在武汉度过的那个火热夏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