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城事] 绝版武汉 走读民众乐园百年沧桑

[复制链接]

52

主题

139

帖子

380

积分

小学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1 17:0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为:民众乐园

  图为:上世纪80年代的民众乐园   

  92岁的民众乐园,明年将再次换上新招牌。历史上的民众乐园已经历过十几次改名,每一次改名,都是对时代的见证——
  在武汉幽幽绕绕的里巷里,看似普通的老太太可能经历过波澜壮阔的人生;略显破败的老房子可能见证过跌宕起伏的悲欢;已看不出旧时用途的建筑中,则可能珍藏着某些人一生的记忆。这不仅是他们的独家记忆,也是我们的绝版武汉。在他们的回忆里,市井的声音、繁华的街景、活色生香的人物都如影像般活了过来,而我们也不禁惊叹,这就是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城市啊!
  探访  几代人眼中的民众乐园
  初冬的早晨,记者走在尚未热闹起来的中山大道,探访坐落在路边的民众乐园。高大的商业建筑群中,上班一族端着过早的热干面风风火火经过,给清冷的街面平添了几分生机。而与这样朝阳的画面相比,始建于1919年,已更名12次的民众乐园,就像一个宠辱不惊的百岁老人,静静观望着流年。
  提到这个“乐园”,年轻人可能去那里看过IMAX电影,买过小饰品,或许还在门口的麦当劳吃过汉堡。但在邻近的街巷里,老居民们念叨的却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乐园”。“原来花两角五分钱,进去可以逛一天,里面有吃有喝有玩。下班了到里面去看戏,几好咧!”85岁高龄的李奶奶一直住在附近的永福里,她告诉记者,以前的乐园可热闹了,不仅可以欣赏京、汉、楚、越各种戏剧,还可以去顶楼看免费的露天电影。“现在完全都是年轻人的东西,卖围巾卖衣裳,我们这个年纪的已经不会再进去了。”
  武汉服装厂的夏师傅退休后就在永安里做了近40年的裁缝,据她说,以前民众乐园还是表演场所的时候,演员们经常去她们服装厂做衣服。
  但你要是向年轻人提起这座“乐园”的沧桑往事,他们多半会一脸惊讶。住在胜利街张自忠路的袁同学神往地说,“真想看看过去的民众乐园是什么样子啊”。
图为:彭翔华

  闪回 彭翔华的“乐园旧事”
  回忆者:彭翔华,57岁,湖北武汉人,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因其为民众乐园家属,对民众乐园颇有研究,曾发表《文革时期的民众乐园》、《民众乐园的前世今生——老汉口的印象地标》、《民众乐园的建筑和历史沿革》、《民众乐园散记》、《民众乐园的戏报》等文章。
图为:彭翔华收藏的民众乐园戏报

  早年间,外地人来武汉,有两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是长江大桥,二是民众乐园。那时候交通还不便捷,很多家庭把去民众乐园玩当成头等大事来筹备,一家人穿了好衣服,在孩子的满怀期待中赶往无所不有的新奇世界,一玩一整天没问题。彭翔华可算是当时最幸福的孩子了。

  小顽童的极乐世界
  彭翔华奶奶的妹夫是民众乐园的一个大股东,他的大伯父得以在里面干了30年杂工。而年幼的彭翔华算是“家属”,可以“像一只小老鼠,有时间就在民众乐园上上下下到处乱窜……”那时候,他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民众乐园里了,“有时看戏看晚了,就在伯父那里睡,第二天一早,要两个过早钱,夹着书包匆匆往六渡桥小学赶。”
  现在,彭翔华已经离开武汉在宜昌生活三十多年,提到这些美好回忆,他又变回了当年那个顽童,“京汉楚、越豫评、采茶黄梅、木偶皮影,由我挑,任我选;戏不好,看电影;电影不好,听曲艺;曲艺不好,看杂技,还有象棋、电视、台球以及各种游艺、展览等。园子里有一个不小的阅览室,有杂志、报纸、画报,有跳棋、军棋、珠子棋,那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彭翔华回忆起当年点滴如数家珍。
  最令彭翔华痴迷的还是惊险刺激的杂技,有顶碗,车技,钢叉等,看得人目瞪口呆。甚至杂技团招学员时,他还央求家人要报名,当然没去成。
  小丑表演,猴子挑水,小狗识字,一碗纸加点开水一拌,就成了热干面,现场还能吃……这些精彩的表演让彭翔华大开眼界,丰富的民间艺术影响了他的一生。
  园子里的那些“角”
  多年来,彭翔华写了不少关于民众乐园的文章,2009年出版的《大城小巷》中就收入了他写民众乐园的七个章节。民众乐园几乎成了彭翔华的精神宝库,“可以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前几日,彭翔华又在武汉图书馆进行了关于民众乐园的讲座,加入不少新观点和新材料,台下数百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彭翔华称,民众乐园几乎浓缩了大半部武汉近现代戏剧史,可以说它是楚剧的正名之地,汉剧的振兴之地,京剧的繁盛之地,杂技的发祥之地,曲艺的再生之地……“它是一座真正的戏剧博物馆!”1936年,梅兰芳等四大名旦在乐园表演,名震四方。而从这里走出的杂技大师夏菊花曾荣获国际金奖……当年武汉观众的眼福可见一斑。
  那时候,彭翔华虽然能经常溜到后台看演员们化妆,但却很难进到大舞台里去看一出大戏,“大舞台里连园内职工都不得随便进出。”所以就有了一场让他终身难忘的“逃票”戏。一个顽童,“在大舞台门口‘候’了几天,终于找了个机会闪了进去。”那一场看的是《五百年后孙悟空》,眼花缭乱的舞台让他忘记了“潜在的危险”,守门的黄伯伯自始至终没有揭穿他,彭翔华因此一直都记得黄伯伯。
  彭翔华还从老伯父那里听来一代宗师高盛麟戒大烟的轶事,说是那时候的戏子因为压力大,抽大烟的多,为了帮助高盛麟戒毒,人们把他关在化妆室里,只送饭送水,其他一概不理。“他武把子好,憋得天天在里面吊毛,抢背,打筋斗。”
  还有个跑龙套的小哑巴还跟彭翔华一起玩过,他比彭翔华大不了多少,但“跟斗翻得喽喽转”,彭翔华又羡慕又奇怪,他耳朵听不见,怎么踩得准锣鼓点子?
民众乐园情结

  情结 想为民众乐园立传
  “不知离开多少年后,我又一次站立在这座雄峻的建筑面前,迎接我的是冰凉的陌生和蠕动的浮躁……”面对民众乐园的几度沧桑,彭翔华曾满怀失落地写下这段话。现在,彭翔华每年都会到武汉看看他的“乐园”,“只是静静地看一看。”
  “民众乐园是武汉开业时间最早、经营历史最长、和上海大世界齐名的一个大众性大型综合游乐场所。”彭翔华称,从来没有一座建筑像民众乐园这样承受过如此厚重的“溺爱”。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它才不断在历史的洪流中改写着自己的命运。虽然外部改变不大,但乐园内部已几经变化,名字更是改了12次,从“汉口新市场”、“血花世界”再到“新民众乐园”等。
  彭翔华向记者细数了乐园的变化:原塔楼7层圆顶上加修了敞开式小塔,近八十年建筑历史的杂技厅、园内江夏剧场、群众电影院等被全部拆除,中心广场全部用玻璃瓦整体覆盖等。而最大的变化,则是乐园由原来的娱乐业为主变为现在的商业为主。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剧院、电影院、游乐场涌现,也许民众乐园这样一个“看稀奇”的大观园已经难以吸引眼球,但作为几代武汉人心中的骄傲,民众乐园无疑是一座历经风霜又深入人心的历史博物馆,彭翔华将其称为一座“老武汉的文化丰碑”。
  令彭翔华感到惋惜的是,除了部分老武汉和地方志研究者外,现在已经鲜有人追究民众乐园的历史底蕴了,而为其立传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还几乎没有。“我希望自己退休以后能写一本关于民众乐园的通俗读物”,彭翔华多么想让更多人了解这座百年建筑深厚的灵魂啊。
  新民众乐园的12次更名
  1919年5月29日开张营业,“汉口新市场”(HanKow New World)。
  1926年改名“中央人民俱乐部”。
  1927年更名“血花世界”。
  1928年6月15日改名“汉口民乐园”。
  1928年11月15日改名为“民众俱乐部”。
  1929年5月随市政变更而改名“汉口特别市民众俱乐部”。
  1931年,“兴记新市场”。
  1939年3月,更名为“明记新市场”。
  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名“和记民众乐园”。
  1949年7月17日,正式确立名字为“民众乐园”。
  1966年8月,改“人民文化园”。
  1979年4月26日,恢复“民众乐园”名称。
  1993年由新加坡公司投资经营,改名为“新民众乐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