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震落晨露,木刻沉淀时光,丝弦流淌古今,唱腔响彻乡野。这个夏天,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非遗薪火映童心”实践队踏上了一场跨越宜昌、襄阳两地的非遗寻访之旅。从6月14日到19日,队员们先后走进宜昌伍家岗龙狮基地、老河口木版年画作坊、老河口老年大学及湖北越调传承中心,与杨开林、陈洪斌、余家冰、苑立珍等非遗传承人深度对话,在龙腾狮跃、木刻丹青、丝弦轻捻、越调新唱中,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活态传承”密码。 龙腾狮跃:百年技艺在创新中“跃”向生活 6月14日,实践队首站来到宜昌“龙狮之乡”伍家岗,省级非遗 伍家龙狮”传承基地的锣鼓声早已穿透门窗。5斤重的狮头压在队员手臂上,微微颤抖的触感,让他们瞬间理解了传承人杨开林口中“每个甩头摆尾皆含深意”的分量——这不仅是技巧,更是楚地千年民俗记忆的承载。 在2.5米高的梅花桩上,学员们演绎的“惊跃”“采青”一气呵成,配合“三星鼓”“七星鼓”的节奏,狮子的喜怒哀乐跃然桩上。而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杨开林的“创新军械库”:除了传统南狮、北狮,还有融入现代科技的灯光狮、电光狮,训练基地墙上的二维码链接着五代传承人的故事,5G信号与百年鼓声在此共鸣。“老祖宗的东西不是古董,要像鼓点一样,老调子也能敲出新节奏。”杨开林的话,在随后的益春堂公益展演中得到生动诠释——6米高杆上的“高空采青”叼下含中药香囊的“百草福袋”,药店负责人的“点睛仪式”寄托着“祛病纳福”的心愿,小朋友跟着学“小狮摇头”的笑声,让龙狮从舞台表演变成了连接传统与生活的纽带。 当双手托起5斤重的狮头,手臂的微颤仿佛在呼应百年的文化脉动。杨开林老师让灯光狮、电光狮与传统鼓乐共舞,原来传承者的掌心,既能握住老技艺的温度,也能敲响新时代的节拍。 木刻丹青:十三道工序里的“时光艺术”与家族坚守 6月17日,实践队走进襄阳市老河口市,国家级非遗老河口木版年画的传承人陈洪斌正手持刻刀,在梨木板上以“陡刀立线”技法雕琢人物发丝——这是年画13道工序中最考验耐心的一步。“单幅四色年画要刻5-6块套色版,光刻版就需数月,加上选木、调墨、套印等工序,全程至少半年。”陈洪斌指着案台上的苏木、青黛等天然原料介绍,这些经30天熬制、阴干的颜料,能让画纸上的“多巴胺”色彩保存百年。 这项曾因“传内不传外”和经济效益薄弱濒临断代的技艺,如今在陈洪斌手中焕发新生。作为家族第五代传人,他放弃打工返乡学艺,不仅教子女基础技艺,更联合清华大学团队创作《福牛鼎盛》等生肖主题年画,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融合;他简化“陡刀立线”工具,让社区居民、学校学生能快速体验套印乐趣,还通过非遗体验空间、线上传播将年画转化为文创产品。“一刀一版刻的是民俗,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陈洪斌的坚守,让队员们读懂了“工匠精神”里“慢与精”的重量。 苏木熬制的颜料在纸上沉淀出岁月的色泽,“陡刀立线”刻出的纹路比发丝更细密。陈洪斌老师带着年画走进社区校园,用生肖新主题连接古今,让我们看见,匠心既要在刻刀下沉淀,也要在生活里生长。 丝弦轻捻:四百年古调在琴弦上“活”下来 轻拢慢捻间,《高山流水》如清泉淌出,6月18日的老河口老年大学教室里,国家级非遗老河口丝弦传承人余家冰的琴弦,让队员们沉醉在400年的古调里。这支源自河南、融合楚地风情的丝弦乐,曾因工尺谱口传心授的局限濒临式微,而余家冰用70年的热爱与创新,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寒冬腊月练琴,手指冻僵了,一听琴声就忘了痛。”余家冰笑着回忆。为打破“曲随人走,不传则失”的困局,她耗时三月译出首支简谱,最终整理出3本共100余曲的现代乐谱;为贴合现代审美,她将15弦古筝增至18弦,扩展音域让表现力更丰富。如今,每周三下午在老年大学授课、周五下午去小学开传承课,成了她雷打不动的日程。“让孩子听见丝弦的美,传统才有根。”当教室里孩子们跟着琴弦哼唱时,四百年的古调正悄悄在新一代心中扎根。 余家冰老师指尖的琴弦,流淌过四百年的风霜,寒冬冻僵的手指挡不住琴声里的热忱。她将工尺谱译成简谱的那三个月,是用智慧为古老旋律搭起了通向当下的桥,让丝弦的清音能被更多人听见。 越调新唱:三百年梨园薪火在青春里 “燃” 起来 6月19日清晨,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排练厅里,平均年龄23岁的演员们已开始“早功课”——喊嗓、下腰、翻跟头,一招一式里透着“戏比天大”的执着。这支前身为“板车剧团”的队伍,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市场萎缩陷入困境,而今在国家级非遗湖北越调传承人苑立珍的带领下,用“老调子唱新故事”重焕生机。 “乾隆年间形成的越调,既要守住楚韵,也要接上地气。”苑立珍介绍,剧团不仅将《活捉三郎》等经典折子戏改编为越调特色版本,更创排《大爱无声》《百里丹渠》等现代戏,聚焦新农村建设、法制宣传等现实主题。青年演员史志红凭借《伐子都》《挑滑车》的精彩演绎斩获2025年湖北戏剧“牡丹花”奖,正是传统技艺与青春力量碰撞的见证。 如今,这支队伍每年开展送戏下乡200余场次,惠及观众超100万人次;走进55所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96场次,让稚嫩的跟唱声在校园里回荡。“戏台下的掌声,就是传承的底气。”苑立珍说。 清晨练功房里,23岁的演员们用腰腿功夫丈量着传统的深度,《百里丹渠》的新唱腔里藏着对生活的观察。苑立珍团长带着剧团一年两百场下乡演出,让我们懂得,青春的嗓子能唱活老调子,脚下的泥土能滋养新故事。 薪火相传:让非遗种子在青春土壤里生根 探访尾声,实践队员们走进当地小学,将所见所闻转化为生动的“非遗课堂”:教孩子们拓印木版年画,模仿越调唱腔,学跳“小狮摇头”,解读“采青”习俗里的祈福寓意。当孩子们举着自己拓印的年画欢呼时,队员郑新颖感慨:“传承不是口号,是接过狮头时掌心的温度,是讲解时孩子眼中的光。” 从省级非遗伍家龙狮到四项国家级非遗,从传承人“守正创新”的坚守到实践队“青春传播”的行动,这场跨越六天的寻访,让“非遗”从书本里的概念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活。正如实践队指导老师所言:“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统为根、创新为翼,更在于青年一代用热爱与智慧,让千年文脉在当代土壤里持续生长。” 这个夏天,鼓点未歇,刻刀未停,琴弦未断,唱腔未止。而属于非遗的新故事,正在更多人的参与中,续写新的篇章。 文字编辑:马婧涵、赵闯 图片拍摄:郑新颖、杨尹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