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湖北网门户 今日商讯 查看内容

轻舞指尖针法,赓续汉绣风华 ——跨越千年的技艺对话

2025-9-4 11:23| 发布者: 早安武汉| 查看: 260| 评论: 0

摘要: 《尚书》有云:“衣画而裳绣”,早在先秦时期,刺绣便已是中华服饰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片孕育了楚辞、楚歌的荆楚大地,更是滋养出独树一帜的刺绣艺术——汉绣。它以针线为笔,以绸缎作纸,将荆楚儿女的炽热情怀 ...

《尚书》有云:“衣画而裳绣”,早在先秦时期,刺绣便已是中华服饰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片孕育了楚辞、楚歌的荆楚大地,更是滋养出独树一帜的刺绣艺术——汉绣。它以针线为笔,以绸缎作纸,将荆楚儿女的炽热情怀与浪漫想象,绣入千年时光的经纬之中。为学习了解汉绣这一文化与民族智慧的瑰宝,2025年7月25日至31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汉绣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位于武汉昙华林的汉绣艺社。

小小的门面隐藏于街巷的角落,推门而入内里却别有洞天。众多精美的汉绣作品摆满整个房间,静静散发着沉淀其中的时光与汗水的温润华光。恍惚间仿佛进入了汉绣的“小西天”。

其间一位身着蓝色旗袍的绣娘便是今天的访谈对象——沈昌慧。沈昌慧,从业四十余年,曾获中国博览会多个金银奖,“十堰民间工艺传承人”、“行业技术能手”等多种荣誉称号,多幅作品被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收藏。

进门左手便是沈老师的工作台,狭小却不失条理,一针一线一长桌,一日一年一事业。狭小的角落承载了沈老师创作的大部分时光,汉绣工艺精细而繁杂,时常是坐下来一绣就是一整天。如下图,在她的工作台前,一幅《瑰丽山河图》正在缓缓生长。“两个人,一年多一点。”沈老师语气平静,却道出了汉绣创作背后的时间沉淀。一针一线,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十余种针法在她的指尖流转,尤其是“平金夹绣”,使绣品层次分明、立体生动,仿佛枝上生花,花上叠叶,叶间复现新蕾。

沈老师自豪地向队员们介绍起自己多年来的心血:威风凛凛的狮子王、以自己为原型的女将军……,在其讲解及示范下队员们了解到了多样的汉绣技巧:汉绣讲究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等多种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绣片甚至能够立起来做出立体的效果,枝上绣花花上生叶叶上复花层层叠叠……轻抚面前的作品,队员们无一不从心底生发出对这精湛工艺的赞叹与对汉绣绣娘的崇敬。

然而辉煌之下,汉绣的传承正面临严峻挑战。沈老师坦言,如今愿意静心学习汉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知晓这项非遗的人亦不多。老师傅们因年岁渐长、身体原因陆续退出,她自己的视力也大不如前。“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传统手艺人的共同困境。

面对现实,实践团成员与沈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大家建议,可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拓展汉绣的传播与销售渠道,让传统技艺与新时代接轨。在沈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体验了平针、齐针、滚针等基础针法,从生疏到熟练,一朵殷红的樱花在团队协作中渐渐绽放。

后续几天,队员们纷纷完成自己的小作品——杯垫、书签、小幅装饰画等。虽简约却生动,每一件都凝聚着对汉绣的理解与情感。有队员感叹:“原来汉绣不仅可以观赏,还能融入日常,这才是它最动人的生命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的魅力不应仅在历史的深处闪光,更应在当代的传承中焕发新生。它是荆楚大地写给时光的情书,每一针都藏着过去,每一线都连着未来。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传承助力,为匠人喝彩!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汉绣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施宇宣 余杭美

摄影: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汉绣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翟欣愉 余杭美

审核: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