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城事] 看戏听曲 回味老武汉街头巷尾的温暖记忆

[复制链接]

1719

主题

2906

帖子

7686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76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1 17:1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为:辅堂里39号,武汉人曾经的戏院生活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崔月 图片提供 葛亮
  “没有想到,有这么多市民喜欢看传统戏剧,热情那么高。”“没有想到,能在家门口免费欣赏到这么高质量的剧目。”
  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湖北首次举办的“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刚刚结束,近八万群众免费观看十七个专业艺术院团的一百多场精彩演出。有人用盛况空前来形容这场文化盛宴,也唤起了诸多老武汉人曾经看戏听戏的记忆。
  上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在全国有三大集散地,除京津、上海之外,就是武汉;那时武汉的街头巷尾,汉剧如现在的流行歌曲般被传唱;抗战前夕,到长乐茶园听汉剧、到满春茶园看楚剧、到汉口新市场大舞台品京剧,曾经是老武汉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欢声笑语,也成为他们心底里温暖的记忆。
  新年伊始,春节临近,借着“免费看戏”的余热,让我们重温武汉人曾经的看戏风俗,数一数当年红极一时的戏园,回顾那传唱多年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也让业内人士对当今戏剧演出的常态化把脉问诊。
  口述实录
  那时看场戏就像吃碗热干面
  口述对象:万生鼎(86岁,原江岸区文化馆副馆长)
图为:这种临时搭建的舞台民间叫做“草台”。

  万生鼎老人称得上是“活宝级”人物,7岁时进戏园听戏,家里人都是戏迷,后来的工作也都是跟戏剧演员、演出团队打交道。谈到武汉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演变史,万生鼎老人如数家珍,那些传唱百年的经典剧目、那些耳熟能详的戏剧名角,他都能娓娓道来,让人惊叹一个耄耋老人竟然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元月3日下午,记者在江岸区后湖小区的一处民宅里采访了轮椅中的万老,3个多小时时间里,万老绘声绘色地描摹出早年武汉人看戏听戏的市井图,鲜活而生动。
  关键词:茶园听戏
图为:周恩来总理亲切看望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

  1934年,我才六七岁吧,有一天被表哥扛着到汉口新市场大舞台(民众乐园的前身,最早叫作江夏剧院)看戏,这是我第一次进戏院。为什么扛着进去?当时进戏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小孩子牵着进去的就要买票,扛着进去的就不收钱,因此有很多人家都把孩子扛着进去。当时检票的被称作“高板凳”,一般穿着长衫,手袖挽得高高的,看见我们这些被扛在肩上的大小孩,就会笑着骂一声,个板妈的,进去进去。别小看了这小“高板凳”,个个都有黑白两道的背景。

  30年代,是武汉戏院、剧场的鼎盛期,梅、程、尚、荀四大名旦,谭、马、杨、肖四大名须都来这里演出过,武汉还是京剧在全国的三大集散地之一。那时看戏最好的地方是汉口大舞台(现在叫人民剧院,在汉口友谊路附近),主要演京剧。民间演出最集中的地方就在汉口新市场大舞台,一毛钱的通票,四层楼全部是各种形式的戏活,还有杂技、评书等,老百姓一边喝茶一边看戏,可以呆上一整天。
图为:民众乐园的大门口,戏剧海报清晰可见

  早期看戏的地方叫作茶园,仅江汉区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有好几个茶园。长乐茶园唱汉剧,满春茶园、美成茶园唱楚剧,天声茶园是越剧,人们喜欢听什么各取所需。那时的茶园都是八仙桌,瓜子花生端上桌,戏台旁边烧着开火,汩汩冒着热气,茶伙计拿着长把铜壶,来回加水,客人一般会给伙计点小钱,伙计便弯腰道谢。楚剧在武汉也有很多故事,其前身是黄(黄陂)孝(孝感)花鼓戏,1927年前汉口统一街有个贤乐巷,里面有个贤乐茶园,每天晚上12点开唱,当时有人这样形容贤乐茶园:开场总在二三寝,浪语淫声无人听。演出的大都是荤段子,1927年后被艺人协会接管改造,后来定名为楚剧。
  还有不少小剧场在当时也很有名,如天仙、天声、丹桂、宁汉等,能容二三百人,天天演,天天看,看一场戏就像如今吃碗热干面一样。
  关键词:厢坐戏迷
  抗日前夕,茶园听戏慢慢改成了大舞台和剧场的形式,方凳换成了长条凳,前后排才七八公分的距离,阶梯式的,往后一看黑压压的,像座圆形的山,可见当时看戏的人很多。那时剧场有厢坐,第1排到第8排的正中叫特厢,8排至18排叫正厢,两边叫普厢,其余的叫边坐。
茶园听戏

  那时候看戏不分座,随到随坐。有些人为了抢座,往往5点钟就赶来抢位子,还随身带着吃的喝的,抢到位子的就乐,“今天不用再看后脑壳了。”这时的戏院很热闹,有托盘小卖,即小贩端着盘子叫卖小吃,如卤蛋、香干、鸭肠鸭掌什么的,上面都插着牙签。看到途中,有小伢嚷着要尿尿,大人就会嘘一声“别吵”,随即张开双腿让小伢蹲下去,小伢就心领神会的蹲下来。这时还有丢“把子”的,伙计拎着刚刚烫好的毛巾,依次发给观众,有些讲究的小姐嫌脏,往往会皱着眉头把头一扭避开不要。有些劳动人接过去擦头上的汗,擦得热气腾腾,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那时是水泥地面,戏散人走,地上那叫一个脏,瓜子壳铺了几层厚,污水四流。
  去晚了就会没座位。戏院就会拉下闸门,挂起“上下客满”的牌子。没关系,可以加座,这成了戏院茶房的灰色收入。隔着铁房喊,能不能加个座?茶房的人就会说,别嚷,跟着走。摸黑来到厢坐边,让人往里出挤挤,旁边加个活动板子,吱呀一声,就多出一个位置。有的干脆就用茶房的柴火桩一捆当成简易座位。
  那时角来了要拜码头,否则就有人闹台子,演员拜码头一般送上自己的签名剧照,帮会头目会回赠一面锦旗,戏院就会挂在台中心。也有戏迷、粉丝。有钱人当戏迷,会将自己喜欢的演员收作干姑娘;学生们追星就很苦,将过早的钱拿去看戏,求签名,送自己的纪念品,跟现在的追星族一样疯狂。武汉那时有个楚剧名角,一些婆婆嫂子们很迷他,有一次,这个名角正在睡觉,突然听到家里有动静,起身一看,堂屋里放了一盆子乌龟、鳝鱼之类的东西,这些一般是敬奉菩萨的,可见这些戏迷多虔诚。
  看戏也有分类。银行职员、教员、文化人喜欢看京剧;商界老板爱看汉剧;姑娘婆婆喜欢楚剧。汉剧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曲,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不过,那时候的名角不好当,个个手上有绝活,手上有十几二十出拿手戏。京剧武生从叠放的6张桌子上一个筋斗翻下来,能像钉子一样立在台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