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建成的既济水电公司——水塔(资料图)
楚天金报讯 文/本报记者胡彩丽 图/本报记者刘大家 汉口原本是有城墙的。如今车水马龙的中山大道,就是当年汉口城墙的原址。 1908年,城墙废弃,被拆建成一条灰扑扑的后城马路,汉口才渐渐有了如今所见的格局。 百年时光,打磨出江汉路商圈高楼大厦的繁华。 有一处建筑,却一直以当初朴素和安静的姿态,站在了时间的原点。 那便是处在中山大道和前进五路交会处的水塔,被作家方方称为“汉口桅杆”。曾让武汉人为之骄傲的水塔,已矗立了104年。 1909年远眺水塔图(资料图)
1931年水塔至江汉路段(资料图)
历经百年风霜 坚固如初 经过多年改造,水塔的大门已找不到踪影。记者兜兜转转了半个多小时,才终于从中山大道一美发店内找到上楼的路。 穿过弥漫着洗发水气息的店堂,记者登上昏暗狭窄的楼梯,一圈圈地转至塔顶。水塔内部原有的结构,早已面目全非。靠江汉区地方志专家潘奠元老师的介绍,它曾经的模样才在脑海中得以复原。 1906年,在汉口拥有火柴厂、呢绒厂的宁波商人宋炜臣,在张之洞的支持下,筹办了“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电厂和水厂同时开建。汉口水塔便是供水的转压台。 1908年,水塔正式动工修建,其设计和监督施工者是英国人穆尔。 这位严谨认真的设计师,在仔细地研究过中国建筑之后,将水塔设计成了中西风格合璧的样式:八边形的塔型,每边都长8.2米,暗合八卦吉数;水塔楼梯间朝向为西南方,正好对着汉江;五层地基,每边都有钢梁直通六楼,从地基到一楼,为西式的花岗岩水泥结构,而二楼以上,则是中国传统风格的红砖清水墙。建筑占地350平方米,高41.32米,在当年遍布低矮棚户区的武汉三镇,水塔可谓鹤立鸡群的第一高楼,雄伟壮观。 潘老师说,当年楼里有198级木制转梯,紧紧绕着三根铁管盘旋而上。一到五楼为房间,六楼则安装了一个容量为1500吨的水箱,靠8条大铁铸管上下水。 据潘老师回忆,1931年武汉发大水时,汉口一片泽国,而水塔泡在水中一个多月,竟然“毫发无伤”。守塔的老人汤爹爹则告诉记者,去年相关部门曾来检测过水塔,敲开外墙面后发现,其内部结构依然非常坚固,完好如初。 汤爹爹守塔已有7年,日日与塔厮磨,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他笑称:“水塔至少还可以再竖一百年。” 上世纪20年代的水塔(资料图)
武汉人喝上的第一口自来水 武汉因水而兴,大家喝水也都是到江河边挑。1909年,水塔建成,让武汉人喝上了第一口自来水。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上海、广州和天津,在武汉之先享受到了这一工业进步的成果。 宗关水厂建成初期,日供水27000吨,经由水塔转压至居民区,供水范围在歆生路(现江汉路)以南、后城马路(现中山大道)以东、硚口以北方圆4.3平方公里的地带。对于当年的汉口居民数来说,这样的水量已足够。 只是,当时自来水还不能通往每家每户,只延伸到了里弄口。居民要吃水,就得去共用水管处买“欢喜”(一种竹签,用来计酬的工具),然后再由挑水工,一家一户地担满每个水缸。 每个清晨,老汉口的里弄,就被挑水工的木屐鞋发出的脆响唤醒。水桶内晃荡的镇水牌,被浇湿的青石板巷道,挑水工们吆喝的汉腔,挑水上楼时木梯的嘎吱声……这些,成了老武汉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水塔社区75岁的周爹爹告诉记者,父辈曾说,自来水开通之初,汉口人因不了解,担心水有毒而不敢喝。于是,公司老板宋炜臣亲自来到汉正街,当众打开水龙头,咕咚咕咚地饮下一杯自来水,民众这才打消了顾虑,慢慢接受了这种新玩意。 有了自来水之后,担水的距离减少了许多,挑水工的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周爹爹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一担水大约只要5分钱。为了方便付账,每家每户一拿了工资,就买足一个月所需的“欢喜”。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五六十年。后来,随着城市的改造,汉口人口剧增,水塔的转压供水已渐渐满足不了需要。 1970年,水塔停止使用,它终于卸下了历史重任,开始了漫长的退休生涯。 现在的水塔已被各种商业建筑包围
武汉最早的消防报警大楼 作为当年三镇的“地标”建筑,水塔还承担着火灾报警的功能。 水塔塔顶设有大铜钟一座,重约一吨。塔上日夜派人轮流巡视,居高临下地监视整个汉口地区的火情。倘出现火灾,塔顶白天挂红旗,夜晚则悬红灯,并敲钟警示,约定以钟声的响数,来告知火灾的区域,响声越多,失火地点就离水塔越远。 老汉口曾饱受火灾之困。当时,江边房屋多为棚户区,稍有不慎,遇火星就着,风助火势,加之无消防设施和专业灭火队伍,往往容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其火灾的规模和受灾户数,听来让现代人咋舌。 潘奠元老师告诉记者,当年救火全靠人工。一旦发生火灾,周边居民区的民间救火队就全员上阵,用糊了油的篓子背水去泼,用钩子直接将棚子拉倒等等。这种土法作用非常有限。据他考证,汉口曾发生过三次大火灾,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两次。其中,1951年5月26日下午三点半,汉昌街有一户人烧水卖茶,家中10岁的孩子添加木炭时,点燃了棚子里的芦席,火焰一起,霎时蔓延成一片火海,一共烧遍了包括民权、汉长街在内的33条街巷,毁坏房屋2900余栋,受灾户数为3118户,灾民11370人,还烧死了17个人,烧伤190人,损失149亿元(按当时的币值换算,相当于现在的149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水塔可谓武汉近代的首个消防建筑。据资料记载,1964年,水塔消防瞭望员戴海发还被公安部授予“消防瞭望能手”称号,他是中国消防史上唯一获此荣誉的人。 后来,当建筑渐渐“长高”,城市消防开始使用水泵喷水和消防车之后,水塔的消防警示功能也彻底终止了。其后,用来报警的大钟也不知所终。 1998年,武汉市政府将水塔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随后,作为汉口近代建筑群,水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底,武汉市水务集团称,将把水塔建成水文化博物馆,展现武汉市自来水的发展历程,免费开放让市民参观。 如此,水塔定格为一帧帧记忆,被永远地留存在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