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武汉千年老街上的“铜艺匠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早安武汉    时间: 2017-7-28 12:58
标题: 武汉千年老街上的“铜艺匠人”



汉阳西大街是有“汉阳首街”之誉的千年老街,从归元寺到集家嘴,理发的、打铁的、编藤椅的、卖纽扣的……几千米小商铺长廊见证了城市的繁华和沧桑。汉阳西大街25号,一间不足8平米的手工制铜铺在这条人来人往的武汉老街上家喻户晓。



曾宪高老先生现今82岁,依然坚守着“曾氏铜艺”, 与火炉、烙铁、锤子为伴,发扬最传统的制铜工艺。



曾宪高13岁跟随父亲先后在汉口花楼街、黄陂街一带开设打铜铺。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铜制品,铜壶、铜碗、铜锅随处可见。1986年,曾宪高退休后搬到了汉阳,决心重拾手艺,在自家门口摆了摊。从此,街坊邻居把破损的锅碗瓢盆都拿到曾老这里修补,顾客络绎不绝



曾老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完全源于对铜艺的兴趣和热爱。一件铜制品从选材到剪裁,然后不断敲敲打打,直至整个作品完成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新华网 欧阳小洁



曾老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完全源于对铜艺的兴趣和热爱。一件铜制品从选材到剪裁,然后不断敲敲打打,直至整个作品完成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曾老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完全源于对铜艺的兴趣和热爱。一件铜制品从选材到剪裁,然后不断敲敲打打,直至整个作品完成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

十几年来,房间内慢慢摆满了各种精致的铜艺品,有黄鹤楼、龙虾、金龙鱼、长嘴壶、酒壶等等。有人慕名而来高价购买,有人带着自家的铜制品前来让曾老烙上精致的图案。曾老说:“我好胜心强,基本没有我做不出来的铜货。累点无所谓,对我作品的肯定让我感动、高兴。”
曾老耗时一年制作的铜版“黄鹤楼”铜雕精致至极,半人身大小的黄鹤楼用了11.5斤的黄铜,按照黄鹤楼实物缩小100倍。每层12个飞檐翼角,梅花门按钮,每层楼的门都可以伸缩打开,非常玲珑精巧。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这件作品在2012年举办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评中荣获艺术设计比赛优秀奖,“曾氏铜艺”当时也被列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宪高是“曾氏铜艺”的唯一传人,因后继乏人,极具荆楚特色的曾氏铜艺面临断代危险。曾老不免时常感慨:“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能创作,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有人能传承我的手艺,把铜艺发扬光大。”




欢迎光临 (http://www.hubei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