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
神一样的得胜桥
已经沦陷,已经被砖头,水泥给淹没
这是你们夜宵最爱的点
淘气牛杂,天天烧烤
现在再也看不到开R8的帅哥停在路边吃牛杂了
这再也不是那个外面摆着大烧烤炉子
屋内坐满人的烧烤店了
我们再也闻不到杨子家豪华炒饭的飘香了
再也吃不到这家分量足,味道好的汤包了
端午节了
邱阿姨和老公一起准备了粽子给大家
然而这里,却将不复存在
可能都等不到端午节了
阿姨很无奈
得胜桥最好吃的糊汤粉
阿姨们也只能站着嗑瓜子闲聊了
还有一旁的豆皮阿姨
下午本来要把葱油饼的车推出去卖
不少人都会围着买
而现在呢,只能缩在冷冰冰的围墙里
等待离去...
我们的烧饼叔叔...
只能躲在这么小的角落里
坚持守着他的摊子
可能这个摊子就是他的全部了
荣记家里每天早上做热干面
这里的热干面是“公认最好吃的热干面”
下午三四点
就有炸鸡锁骨,炸鸡翅,炸鸡腿的
一天好几百个,每天都可以卖光
平常买了糊汤粉滴,
都会搞根油条
这家店的油条,油饼,饺子
都是大家的最爱
得胜桥最好七滴混沌店子
小编一个星期要吃四次
现在没了他,早餐该怎么解决。
图内的这个胖子
就是大家熟知的胖子
街坊们跟他打招呼都很亲切的喊着“胖子”
每次看到他都是乐开了花
而今天,他却很沮丧
胖子,很高兴认识你,这一段时间的早餐
多谢你的照顾了
他们家的黑芝麻糊
是真的老武汉正宗的芝麻糊
特别香,特别的浓
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在门口炸点“酥饺”
武汉都称“sou饺”,2块钱一个,经过滴街坊们都会买
这种老武汉才容易吃得到的东西,
也只有这样“上了年纪”的老市井才遇得到吧
这就是得胜桥有名滴袁氏香酥米粑
平常排队都要排转弯
一锅做好,立马就卖完
而今天......
师傅好像都还没有开锅
寥寥无几的发糕好像也卖不出去
只能跟朋友闲聊打发一下难熬的时间
得胜桥的过往
武昌城里的得胜桥,始建于明代,连接着户部巷,粮道街,昙华林和凤凰山,距今600多年,武汉最市井的一条巷子,我学生时期的寒暑假,几乎都在这儿度过。
只有在这里人们的节奏开始缓慢下来,在混杂着江水的闷湿空气里寻找各种休闲的形式。
▲从得胜桥的街上能一眼望见黄鹤楼
▲这位太婆终日在巷子口坐着,它也忠实的守卫着,不准人靠近
▲面对镜头,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一样,多的是表现一种警惕
▲忙碌一天,学生都走了,终于能安静下来自己研究一下了
▲一间小杂货铺,主人不知道去哪了,一盏灯孤独的陪着电话
▲排队的开水瓶,一瓶开水大概需要一块钱
▲门口抽烟的爹爹,应该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乘凉的爹爹和依旧忙碌的太婆
▲面膜和红线
▲菜店里嬉戏的小朋友
▲巷子里游曳的光
▲入夜的水果滩
▲还在工作着的老板娘
▲有的店铺已经开始打烊
▲菜摊旁的男子
▲正在谈论南海问题的小巷居民
▲算帐的夫妇
▲巷子里看手机的男子
▲昙华林的入口
尽管身为90后,一时很难体会这条快700岁的街道,曾经踱步过各种大官小吏,也曾经经历过各类市井变迁,曾经遍布竹床和蒲扇,也曾经被倒灌的江水淹没。或许只知道这条看起脏乱逼旮的石板路,一头接着好吃的户部巷,一头连着装逼的昙华林。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过: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
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不只是得胜桥本身,更是我们曾有过的时光。
内容综合武汉吃了冇 yehe耶呵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