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燕子姐


记得小时候,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渐浓。如今,时代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却淡了,但是每当过年,以前那鲜活的记忆,浓浓的年味总是萦绕脑海。
那些藏于心灵深处的纯真味道,总会令人一辈子难以忘怀,年底更是倍加想念。今天,燕子姐带你倾听武汉不同年代出生的人,讲述他们心中老武汉最浓的“年味”故事,纵然他们曾生活在那段物资单一的岁月里,但春节却永远赐予着一股特别浓郁的甜蜜。
拿着粮票排队买年货的童年

@明姐
家乡:武汉
年龄:59岁
职业:媒体广告、地产营销资深策划人
六十年代,物质贫乏、经济落后,那时对年的盼望比现在的孩子要强烈得多。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香喷喷的满桌丰盛的肉鱼、点心和糖果,还有几毛钱的压岁钱,属于自己的一点点私房钱。
明姐说,小时候,每到过年,母亲总是从柜子里把肉票、鱼票、年糕票、鸡蛋票等等一一清理出来,安排她和妹妹去排队,不是有了票就可以了哟,要持票去排队购物。
先是到粮店排队:购回糯米、花生、黄豆。再到副食店排队:春节每人加半斤油、白糖、春节特供的坚果、酥糖等。最后是到菜场排队:鱼、肉、鸡蛋等等。等这些年货全部都采购回来,才有了丰衣足食的过年的感觉。
那个时候,谁家开油锅了、谁家煨藕汤了,邻居们都闻得到香味。等做好了,大人们便拿出来给小朋友们分享。
过年最开心的就是能穿上一件新衣。每逢过年,母亲总是花很少的钱,购回棉布,给她和妹妹做一件棉衣外的花布罩衣,这是当时最好的礼物。
小时候,国营大厂里放的焰火最美

@梅子
家乡:武汉
年龄:42岁
职业:医生
阿梅家是部属国营大厂,70年代的记忆多数在这里保留。
每到过年,厂里分了十斤年糕,没地儿放,就泡在水桶里,还有盒装的春卷冻在冰箱里,客人来了,拿出来炸着吃。那个时候,还流行自家做多味瓜子,瓜子先煮后晒,小孩子会偷吃。
小时候过年,看春晚是件头等大事儿。一家老小,吃完饭,端坐在电视机前,看小品,看美丽的主持人。后来国营厂效益最好的几年,每次过年都放很多很多的焰火,五彩斑斓,很是壮观。
出去拜年,小孩子们满厂区跑。有些人家只给一颗糖,很是不忿。有些人家,抓一把,塞满了小小的兜儿,很是得意。立马跑回家,卸下战利品,别提多开心。
过年就是 “老吊子”煨藕汤的味道

@顺子
家乡:武汉
年龄:29岁
职业:教师、青年作家
80后的顺子说,过年,对于儿时的我们而言,弥足珍贵,却又渐行渐远。
那时候,腊肉菜薹是武汉人年三十家宴上必备的一道菜。菜薹是湖北特有的蔬菜,甜而脆嫩,色香味皆美,特别是打霜后的菜薹,除了清香还具肉感。菜薹的最佳伴侣,是自己腌制的腊肉,切成薄片,炸出肉香,与菜薹同炒,便是天合之作。
还有武汉人做的排骨藕汤,既有南方煲汤之淡,又有北方牛羊骨头煮汤之荤,有三行东西必不可少:排骨、莲藕和“吊子”。“吊子”一种专门的煨汤器皿,用的年数越长越好。有年头的“老吊子”煨出的汤才更美味。
现如今,武汉年轻人将年夜饭搬到了餐馆里,在千篇一律的菜品中,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守在锅灶旁边那种欣喜了。

引用冯翼才的一段话:
人们对年有一种盛情。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因为这不仅是一时的事,而是象征着未来一年的幸福与否。如今,过年很难再营造出一年一度生活享受的高峰。年意就出现了一大片空白。
其实过年,回家就好!年味不过是对流逝的时光缅怀,长大了,家本身就是年味!新年的集结号已响起,不管你是家在武汉,还是人在他乡,除夕临近的日子里,在留言区,和燕子姐聊聊你记忆中的 “年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