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湖北网门户 今日商讯 查看内容

纺车传承红色记忆 青春接力非遗薪火 武工商学子探访红安大布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2025-8-27 10:50| 发布者: 早安武汉| 查看: 85| 评论: 0

摘要: 新闻中心讯(记者 雷雯珊 陈思雨)8月25日,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红途织梦青年团”的6名学生在刘易鑫老师的线上指导下,走进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代表 ...

  新闻中心讯(记者 雷雯珊 陈思雨)8月25日,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红途织梦青年团”的6名学生在刘易鑫老师的线上指导下,走进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珍兰展开面对面交流。同学们在经纬交织中感悟匠人精神,在亲手体验中延续文化火种,以“红色+非遗”融合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指尖技艺蕴藏红色基因,老布新语承载历史记忆

走进传承基地,木质纺车吱呀作响,棉线的清香扑面而来。黄珍兰身着亲手纺织的红安大布服饰,手持一匹靛蓝色坯布,向队员们细致讲解这项技艺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红安大布的命运,始终与革命岁月紧密相连。”黄珍兰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道。战争年代,百姓们就是用这样一梭一梭织出的粗布,为前线将士缝制军装、担架。“这织进去的不只是棉线,更是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骨气与决心。”她介绍,红安大布以纯棉为原料,从轧花、弹花、纺纱到染布、织布,共需经历72道工序。仅染色一项,就需反复浸染十余次,才得以成就历久弥新的靛蓝色。“一步都急不得,就像我们红安人,踏实、较真。”

(图为红安大布纺织传统工艺展示)


谈及非遗传承,黄珍兰语气坚定:“这手艺是祖宗传下来的根,不是我一个人的。年轻人肯学,就是续上了香火。”她强调,传统工艺凝聚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保护非遗就是留住历史的根,而传承非遗,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青春实践对话非遗,经纬之间读懂传承

在黄珍兰的鼓励下,队员张俊豪上前体验织布。当他踩动踏板的那一刻,原本整齐排列的棉线却瞬间缠成一团。“看起来只是一推一拉,对手眼协调的要求却极高。”经过近半小时反复尝试,他才勉强织出约十厘米布面,额角早已沁出汗水。“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千丝万缕织成布’——这不只是技术,更是心性的修炼。”

(图为队员张俊豪上手体验大布织艺)


随后,黄珍兰的孙子——一名“00后”非遗推广志愿者,带领其他队员体验整经、穿纬等基础工序。“斜纹耐磨,平纹透气,都是老一辈根据实际需要总结出的智慧。”在他的演示下,队员们两两一组动手操作。尽管动作仍显生疏,但态度专注,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图为黄珍兰女士的孙子向成员展示)


活动尾声,张俊豪展示了自己织就的布片——虽略显歪斜,却浸润一下午的汗水与感悟。他感悟,“它不只一块布,更像一把钥匙,让我读懂了手艺背后的坚守与温度。”


薪火相传赋能振兴,“红色+非遗”开启新篇章

夕阳余晖中,队员们与黄珍兰合影留念,为这次实践画下圆满句号。“红途织梦青年团”队长陈思雨表示,此次红安之行是“三下乡”“红色+非遗”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大家通过亲身体验,不仅感受到传统工艺之美,更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当代价值——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文化动能。

据悉,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持续推动“大思政课”与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扎根田野乡间、深入基层一线,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学子们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持续注入青春动能,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时代答卷。

(图为队员张俊豪展示所织布段)


(图为团队成员与黄珍兰女士合照)


供图: 陈怡娜 魏诗哲 孟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分类